碳中和分类(14)
气候变化(9)
碳循环(4)
碳储碳汇(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4条,耗时:0.0419555 秒
1.1977-2017年萨吾尔山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站;
关键词:萨吾尔山;;冰川变化;;遥感;;气候变化
摘要:利用1977年MSS和1989年、1998年、2006年TM及2017年OLI/TIRS遥感影像资料,通过目视解译和GIS技术,提取萨吾尔山地区五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的趋势性和周期性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最近40年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1)1977-2017年,研究区冰川总面积减小了10.51 km2,退缩45.72%,退缩速率为1.14%·a-1,且冰川处于加速退缩阶段;(2)冰川规模越小,退缩越快;(3)南坡退缩速度最快,东南坡和西南坡次之,东北坡退缩最慢,冰川退缩率在5°~40°坡度大体呈现随坡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4)研究区正处于气温上升期,降水增加期,降水量增加幅度不能弥补由气温升高造成的冰川消融,引起冰川退缩速率不断加快;(5)与其他因素主导区域的冰川相比,研究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面积较小的冰川占比较多是形成这一结果的另一因素。
年:2019
出版单位:自然资源学报
2.基于MODIS-NDVI数据的植被碳汇空间格局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作者:贠银娟 ; 赵军
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MODIS-NDVI;;碳汇;;NEP;;CASA模型;;石羊河流域
摘要:本文以石羊河流域地表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数据、气象资料数据、DEM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修正的CASA模型和土壤微生物呼吸模型计算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NEP。在此基础上定量地划分出碳源、高碳汇区和低碳汇区,并对流域内碳源/汇空间分布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空间分布表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的趋势,整体呈现出南高北低、高低相间的分布特征。研究区碳源/汇空间分布大体呈现条带状分布格局,碳源主要分布于下游民勤绿洲周边的沙漠区,低碳汇区主要分布于中游河西走廊平原,高碳汇区主要分布于上游祁连山区。由于光照等因子的差异,高碳汇区主要分布于阴坡其次是半阳坡和半阴坡,阳坡分布最少,低碳汇区主要分布于阴坡和半阳坡地区。研究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石羊河流域植被生长及分布状况。
年:2018
出版单位:山地学报
3.203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地区分解方案
机构: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天津大学中低温热能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碳排放;;碳排放强度;;总量目标;;分解模型;;可持续发展性指标;;政策建议
摘要:为确保中国2030年碳减排目标实现,需要对碳排放强度下降60%~65%目标地区进行碳排放量的分解。本文依据主流的分解模型中的公平、可行和效率性指标,同时考虑了以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性指标,建立了碳排放总量分解模型。然后,以2014年作为基年,在2030年中国碳排放总量达峰约束下,预测得到2030年左右碳排放总量为118.87亿t,最后,根据分解模型对各省(市、区)2030年碳排放量进行了分配,并提出了各省(市、区)达标的途径与政策建议,为2030年碳减排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撑。
年:2018
出版单位:节能技术
4.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植被演替及其敏感性
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潜在植被;;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气候变化;;敏感性;;GIS模拟
摘要:潜在植被的研究能够真实反映气候条件对植被形态变化的影响,是植被-环境分类与关系研究的起点,也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关键,对区域植被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基于综合顺序分类系统,对过去30年(1986—2015年)和IPCC5发布的RCP4.5情景下未来3个时期(2030s、2050s和2080s)潜在植被的空间分布进行了GIS模拟,并分析了潜在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中国分布的潜在植被类型数量及各类在不同时期所占比例均存在差异,同时炎热极干热带荒漠类(VIIA)为各个时期共同缺失的潜在植被类型。(2)潜在植被的分布面积整体上呈现出冷干型潜在植被类型面积逐渐减少、暖湿型潜在植被类型面积逐渐增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扩展型、缩减型和波动型3类;潜在植被类组的重心发生了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移动变化。(3)中国潜在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敏感性差异,其空间分布形态总体呈现出不同敏感性程度的区域相间分布的特点。敏感性高的区域、敏感性较高的区域和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28%、14.39%和43.82%。
年:2018
出版单位:生态学杂志
5.气候变化对山东棉花品种选育的影响
机构: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棉花;;气候变化;;山东;;品种选育
摘要:基于山东省气候变化的有关研究,阐述了气候变化对山东省棉花生产的影响,探讨了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山东植棉区对棉花品种的需求,并提出了山东省棉花品种选育的建议,为山东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年:2018
出版单位:中国棉花
6.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2070—2099年中国潜在植被及其敏感性
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潜在植被;;敏感性;;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情景
摘要:潜在植被作为当前气候条件、无人类干扰下,所能发育演替形成的最稳定、最成熟的一种顶极植被类型,能够反映立地植被发展的趋势。潜在植被的研究有助于人类了解植被与气候系统的作用机制,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工程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综合顺序分类系统,利用A1B、A2及B1情景下2070—2099年气象数据对中国潜在植被进行了模拟,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分析了未来中国潜在植被的空间分布和潜在植被对不同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潜在植被分布的规律具有相似性,但潜在植被类在总数和各情景下分布的面积存在差异性;(2)比较发现,中国的气候条件在20世纪和21世纪均不适宜炎热极干热带荒漠类(ⅦA)的发育;(3)中国潜在植被在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表现为敏感性的区域占到国土总面积的64.10%,在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及青藏地区不同自然区敏感性地区所占各区的比例不同,分别为68.20%、70.82%、49.94%及66.59%。
年:2016
出版单位:生态学报
7.2000—2012年祁连山中段雪线与气候变化关系
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祁连山;;雪线;;气候变化;;MOD10A2
摘要:利用MOD10A2积雪产品、气温、降水数据和DEM数据,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统计方法,分析2000—2012年祁连山中段地区的雪线变化,并探讨温度和降水对雪线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2年祁连山中段雪线平均高程值呈波动上升,平均上升速率为42.3 m/(10 a);各年的雪线平均高程>4 600 m,多年雪线平均高程值为4 673 m。2.祁连山中段地区各坡向的雪线平均高程值、年平均上升速率均呈现相一致的特征,即阳坡>半阴半阳坡>阴坡。3.2000—2012年暖季气温和6—8月累计降水量是影响祁连山雪线变化的重要因素,暖季气温升高是引起雪线升高的主导因素。在6—8月累计降水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暖季气温上升(下降)1℃,祁连山中段雪线高度上升(下降)约58 m。
年:2015
出版单位:山地学报
8.新疆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动态分析
机构: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VAR与SVAR模型;;冲击效应
摘要:本文对新疆1990~2010年期间经济发展及能源消费相关数据进行VAR与SVAR模型分析,研究产业结构因素、能源结构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能源结构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应最强,碳排放强度对能源强度的冲击作用最强。新疆仍然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GDP水平,来降低碳排放强度。
年:2013
出版单位:特区经济
9.上海郊区快速工业化的土地利用及碳排放响应——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机构:上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
关键词:快速工业化;;土地利用;;多度;;重要度;;碳排放;;张江高科技园区
摘要: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大城市郊区传统农业用地向工业及其他非农用地的转变,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碳源/碳汇和碳排放。基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1989年、2000年、2006年和2009年等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89.3%的农业用地萎缩,其中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为主导变化类型,占所有变化面积的27.98%和19.01%;②区域工业用地扩张所带来的碳排放量显著增加,2009年碳排放量为82.018万t,而由于耕地等碳汇面积持续减少,碳吸收量仅为0.569万t,由此造成的碳赤字达906km2,相当于园区面积的36.24倍,是整个浦东新区面积的1.72倍。
年:2011
出版单位:资源科学
10.近50年气候变化对托什干河径流产生的影响
作者:王强 ; 赵军
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塔里木灌区水利管理处;
关键词:气候转型;;托什干河;;增长率;;洪水频次;;径流量
摘要:在西北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的背景下,新疆天山南坡河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洪水和洪灾发生的频次增加。根据托什干河上下游气象、水文近45年的观测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模比系数差积曲线、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气候因子对托什干河(以下简称托河)径流产生的影响。由于气温、降水增势显著,导致托河洪水、径流呈增长趋势。
年:2007
出版单位:水利建设与管理
1
2
按检索点细分(14)
作者(14)
按资源类型细分(14)
期刊论文(14)
按来源细分(14)
知网(14)
按年细分(14)
2019年(1)
2018年(4)
2016年(1)
2015年(1)
2013年(1)
2011年(1)
2007年(1)
2006年(2)
2005年(1)
2000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