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9)
气候变化(3)
碳循环(6)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9条,耗时:小于0.01 秒
1.沼液施用及葡萄糖添加对赤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机构:广西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沼液;;温室气体(GHG);;甲烷(CH4);;二氧化碳(CO2);;一氧化二氮(N2O);;葡萄糖
摘要:【目的】探究冬季利用园地消纳沼液对赤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排放通量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为冬季园地适宜的沼液施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土柱培养方式,分别以每隔6(S6)、12(S12)和18 d(S18)的频率浇灌沼液,连续72 d观测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研究沼液施用的影响效应;此外,通过5 d的短期培养试验,研究沼液和葡萄糖配合施用对土柱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与纯水处理相比较,S6处理的土壤CH_4、CO_2和N_2O累积排放通量均显著增加(P0.05);在沼液中添加葡萄糖,施用后土壤的CH_4、CO_2和N_2O排放通量分别是纯沼液处理的1.8、25.0和3.9倍;回归拟合显示,S6处理的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均呈指数函数关系。【结论】冬季在园地土壤施用沼液的间隔期应大于6 d,且应避免与新鲜的有机质同时施用,以减少沼液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强效应。
年:2018
出版单位:南方农业学报
2.加气混凝土砌块与烧结页岩空心砖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分析
作者:李清 ; 刘军
机构:重庆市盛绘建筑节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技术中心;
关键词:加气混凝土砌块;;页岩空心砖;;全生命周期;;能耗;;碳排放
摘要: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角度,对比加气混凝土砌块与烧结页岩空心砖的能耗和碳排放量。从理论上看,加气混凝土砌块因轻质多孔能够显著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但从实际应用角度来看,加气混凝土砌块与平衡饱水后页岩空心砖相比,不再具有节能减排优势。应控制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吸水率,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减少能耗和碳排放。
年:2015
出版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3.青藏高原纳木错湖近150年来气候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泊沉积;;气候变化
摘要:高海拔地区的纳木错湖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本文结合附近气象站点实测数据与纳木错浅湖芯的研究结果,筛选出适用的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并对当地过去近150年来的气候变化记录进行重建。其结果显示,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以偏暖湿为主;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该阶段气候总体上呈现出冷干特点,并从20世纪20年代左右逐渐向暖湿气候过渡;20世纪中叶至2005年,这期间气候有一定波动,但整体上以气温上升为主要趋势,在降水略减的情况下湖泊并未出现萎缩,表明气温升高可能导致冰川消融加快从而对入湖径流有一定补给作用。
年:2014
出版单位:沉积学报
4.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及碳排放关键问题研究
机构: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瓦斯赋存;;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共采;;构造煤;;碳排放
摘要:煤矿瓦斯问题不仅是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问题,还应考虑煤与瓦斯共采及资源利用,温室气体减排和环境保护等。针对我国煤储层具有"高应力、高含气、强吸附、低渗透"的特征,深入分析了煤层变质变形与瓦斯吸附问题、构造煤结构特征与瓦斯赋存问题、深部煤炭开采瓦斯问题和煤矿瓦斯异常区地球物理探测与预测问题等与煤矿瓦斯有关的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总结了煤与瓦斯突出及其预防治理、煤与瓦斯共采及其资源利用,煤炭开发中的碳排放及其环境保护等关键技术问题。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导致我国煤矿瓦斯赋存状况复杂、瓦斯灾害防治难度大、煤矿瓦斯开采效果差、利用率低、温室气体碳排放量大等原因,并对完善我国煤矿煤与瓦斯共采和煤系地层多气共采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开发机制进行了论述。最后强调煤矿区瓦斯问题的解决,需要全面体现煤矿瓦斯防治、煤层气资源利用以及温室气体减排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年:2014
出版单位:煤炭科学技术
5.祁连山东段全新世河流阶地发育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
机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祁连山东段;;全新世;;河流阶地;;年代学;;河流堆积下切;;气候变化
摘要:全新世期间西北地区河流普遍发育多级河流阶地,而关于其形成原因和过程仍不甚明了。我们对祁连山东段13个河流横断面的全新世阶地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并利用~(14)C测年方法对阶地的形成年代进行了限定。结果显示,全新世河流下切主要发生在7.5~3.0ka B.P.,通过对比河流下切年代与区域气候变化,发现河流下切集中的3个时段(5.9~7.2ka B.P.,4.2~5.2ka B.P.和2.4~3.3ka B.P.)对应于区域气候较湿润时期,相对较高的径流量与植被覆盖较好、沉积物供给较低的条件下,河流发生下切。全新世河流的多次下切指示一次完整的河流下切过程可能是通过多次下切与短暂的堆积过程交替而完成的,但由于局地状况的差异,这种过程可能被高差较小的阶地记录下来,也可能被河流侧蚀抹掉。不同河流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有差异,较大河流对短期的气候变化响应不敏感,主要受长尺度气候变化的控制作用。
年:2013
出版单位:第四纪研究
6.河南省碳排放与碳吸收动态分析
机构: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碳吸收;;河南省
摘要:为探求河南省化石能源消耗及工业生产过程对省域碳循环影响,利用ORNL和EEA提出的区域碳排放和碳吸收定量模型,估算并分析2000-2009年河南省域碳均衡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09年河南省碳排放量为119 295.76×104 t,其中化石燃料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92.3%,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为7.7%;煤炭消耗是化石能源利用中最大碳源,占化石能源碳排放总量的89.53%,其次分别是水泥生产和原油耗用,燃料油消费碳排放量最小,仅占0.43%;近10年来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逐步递增,并于2003年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同期万元GDP的碳排放强度先增后降,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河南省2009年林地碳吸收能力为387.57×104 t,近10年增长了67%,而同期碳排放量增加了1.925倍,导致省域碳赤字迅速增加,并于2009年达到12 886.92×104 t;最后提出了河南省碳减排的措施建议。
年:2012
出版单位:水土保持学报
7.河南省化石能源利用及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的估算——基于2000~2009年数据的实证
机构: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系;
关键词:碳排放;;碳吸收;;河南省
摘要:为了探求河南省化石能源消耗及工业生产过程对省域碳循环影响,利用ORNL和EEA提出的区域碳排放和碳吸收定量模型,估算并分析了2000~2009年河南省域碳均衡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000~2009年河南省碳排放量为119295.76×104t,其中化石燃料排放量占碳排放总规模92.3%,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为7.7%;煤炭消耗是化石能源利用中最大碳源,占化石能源碳排放总量的89.53%,其次分别是水泥生产和原油耗用,燃料油消费碳排放量最小,仅占0.43%;近10年来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逐渐递增,并于2003年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同期万元GDP的碳排放强度先增后降,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明显;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同期碳排放规模拟合度高达0.975,是驱动省域碳排放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河南省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的措施建议。
年:2011
出版单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8.重庆新崖洞4.5ka以来气候变化的石笋微量元素记录及环境意义
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石笋;;气候变化;;微量元素;;重庆地区
摘要:根据重庆新崖洞石笋XY6已有的碳氧同位素成果,进一步探讨微量元素指标(Mg/Ca,Sr/Ca,Ba/Ca及Mg/Sr)的气候及环境意义。认为Mg/Ca比值可以作为古降水的气候指标,极好地记录这4500a来的气候干湿变化,尤其对4000aB.P.左右的季风降水减少有明显的响应。此外,Mg/Ca与碳氧同位素记录反映的气候信息也基本一致。Sr/Ca和Ba/Ca与Mg/Ca比值的变化也有相似性,但其作为气候指标的稳定性较差,易受到地表植被、土壤微生物活动等众多因素的干扰。
年:2010
出版单位:地理科学
9.海洋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反馈的研究进展
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碳循环;;气候;;反馈
摘要:海洋作为地球上一个主要吸收二氧化碳的汇,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海-气间的二氧化碳交换,使得海洋中碳对气候产生反馈作用,从而影响着大气中CO2的浓度,甚至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本文主要介绍了海洋碳循环的过程,以及海洋碳循环过程对气候的反馈作用。
年:2009
出版单位:气象研究与应用
1
按检索点细分(9)
作者(9)
按资源类型细分(9)
期刊论文(9)
按来源细分(9)
知网(9)
按年细分(9)
2018年(1)
2015年(1)
2014年(2)
2013年(1)
2012年(1)
2011年(1)
2010年(1)
2009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