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19)
气候变化(17)
碳循环(2)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9条,耗时:0.0629704 秒
1.中国科协召开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高层次研讨会
机构: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摘要:9月10日,中国科协组织召开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高层次研讨会,邀请院士专家围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现状、趋势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问题展开研讨。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主持会议。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宋军出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誉所长姚檀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祥德,中国科
年:2018
出版单位:科协论坛
2.冰芯和气象记录揭示的青藏高原百年来典型冷暖时段气候变化特征
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青藏高原;;冰芯记录;;气象记录;;冷期;;暖期
摘要:气候冷暖变化问题是全球科学家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但高海拔地区的气候变化过程尚不十分清楚,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的青藏高原更是如此.以青藏高原北部的古里雅冰芯、唐古拉冰芯和南部的达索普冰芯、宁金岗桑冰芯δ18O记录作为温度代用指标,同时结合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吉尔吉斯斯坦Naryn站长期气象记录和北半球同时期的气温变化进行比较,研究了过去100 a来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的温度变化.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过去100 a来共出现1910年左右、1920年左右、1950年左右、1970年代4个冷期,各冷期之间对应出现4次暖期,并且变冷的程度越来越弱而变暖的程度越来越强.其次,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冷变暖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段差异很大:从空间尺度上看,青藏高原北部变暖过程比南部更强烈;从时间尺度上看,1910年左右和1920年左右的两次变冷十分明显,但1950年左右和1970年代的两次变冷不明显.另外,虽然有发生在1990年代早期的短暂降温过程,但与其说是一个冷事件,还不如说是一次变暖过程中的短暂停顿,随后表现为持续升温.
年:2013
出版单位:冰川冻土
3.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变化的数值模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机构: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关键词:冰川;;数值模拟;;预测
摘要:冰川变化的数值模拟及其预测是冰冻圈科学的前沿方向.本文介绍了对山地冰川进行数值模拟的原理和方法,并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求解二维的冰川流动方程,对1号冰川的流场进行了模拟.同时通过线性分析构建了一个未来升温情景:2010~2070年1号冰川地区升温速率为0.17℃/10a,而降水量保持不变.在此气候情景下,从冰川变化的物理过程,预测了2010~2070年期间1号冰川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2040年以前,冰川末端退缩比较缓慢,但消融区厚度减薄较快.2040年以后,冰川末端退缩加剧,最终于2070年左右退缩为冰斗.从冰川流动原理证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山地冰川退缩将会越来越剧烈.
年:2012
出版单位:科学通报
4.青藏高原纳木错高寒草原温室气体通量及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高寒草原;;温室气体;;环境因子;;纳木错地区;;青藏高原
摘要: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着以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为主的陆地生态系统。由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异质性较大,对高寒草地主要温室气体通量的估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研究高寒草原温室气体通量规律及其驱动因子,并为动态碳-氮耦合模式在高寒生态系统的参数化与检验提供数据支持,于2008年7-9月,使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纳木错高寒草原开展了主要温室气体通量(CO2,CH4,N2O)及环境因子的同步观测。结果表明:纳木错高寒草原生态系统CH4,N2O通量和CO2排放分别为:-0.047 mg.m-2.h-1,0.49μg.m-2.h-1和208.2 mg.m-2.h-1;在季节尺度上,土壤温度与CO2排放呈显著正相关,与N2O和CH4通量线性关系不显著;土壤含水量与CH4和N2O通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与CO2通量无显著相关。在日变化尺度上,土壤湿度稳定,土壤温度变化与N2O和CO2通量成正相关,对CH4通量影响不显著。
年:2011
出版单位:草地学报
5.西藏玛旁雍错流域冰川与湖泊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山地冰川;;高海拔内陆流域;;时空变化;;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玛旁雍错流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摘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基于1974,1990,1999和2003年4个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包括Landsat系列影像,ASTER影像和地形图,研究了玛旁雍错流域(面积7786km2)内冰川与湖泊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在过去30年里该流域冰川和湖泊都以退为主,有进有退。自1974年到2003年,冰川面积从107.92km2减少到100.39km2,冰川退缩明显加速。由于年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30年中湖泊总面积从782.24km2减少到748.08km2。湖面的缩小与扩涨都在加速,尤其是小湖泊变化更明显,湖泊的加速变化可能是青藏高原高海拔内陆流域水循环过程加速的表征之一。
年:2008
出版单位:地理研究
6.过去2000年大气甲烷含量与气候变化的冰芯记录
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与过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与过程实验室,Laboratoirede Glaciologieet Géophysiquedel’Environnement 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与环境联合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CNRSBP96 38402 SaintMartind’Hères Cedex France
关键词:甲烷含量;;气候变化;;冰芯;;青藏高原
摘要: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核心内容。目前关于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变化只有几十年的实测资料,而冰芯包裹气体中的CH4不仅能反映过去大气CH4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而且能很好地揭示陆地CH4向大气中的释放随时间及空间的分布。近年来,极地冰芯研究表明南极和北极过去大气层中的甲烷含量差异很大,北极大气层中甲烷含量远大于南极大气层。科学家们推测,中低纬度地区是全球大气层甲烷含量变化的驱动源。而对这一可能驱动源的甲烷含量变化,很长时间人们一无所知。达索普冰芯记录揭示了中低纬度大气CH4含量与极地冰芯记录相同的变化趋势,并明确显示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H4含量的增长。高分辨率达索普冰芯记录的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H4含量变化最显著的特征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活动CH4排放的减缓使大气CH4含量呈负增长。中低纬度大气CH4含量的恢复使我们有机会与极地冰芯记录进行定量对比研究。0~1850A.D.中低纬度大气CH4的平均含量为782nmol/mol,与格陵兰和南极大气CH4平均含量差分别达66nmol/mol和109nmol/mol,并且其最大自然波动幅度超过200nmol/mol,这是极地冰芯记录从未有过的。达索普冰芯记录表明工业革命前中低纬度为全球大气重要的CH4源区,但最近1000 a来,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排放有了显著的加强;过去2000 a来的自然变化时期,气候变化的纬向差异对北半球不同纬度带CH4排放格局有重要影响。
年:2006
出版单位:第四纪研究
7.中国季风温冰川区近代气候变化与冰川动态
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香港大学地理系 兰州730000,兰州730000,兰州730000,兰州730000,兰州730000,香港
关键词:温冰川;;季风环流;;气候变化;;冰川变化
摘要:通过对中国季风温冰川区的气候实测资料、冰芯记录、树木年轮指数和冰川进退记载等多种指标的综合分析,较详细地研究了400年以来本区气候与冰川变化。自17~19世纪小冰期的两个寒冷阶段以后,中国季风温冰川分布区气温普遍波动上升,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一致, 大部分冰川正在后退,但降水量变化则比较复杂,达索普冰芯记录证明,本区西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降水量表现为下降的趋势,与气温变化相反,而东部的横断山等地的降水则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与气温变化同步,这主要是不同来源大气环流影响的结果。研究区主要盛行来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此外,其东部还受来源于西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西部受西风环流南支的影响,造成中国季风温冰川区东西部不均匀的降水分布和变化趋势。小冰期以后,我国的季风温冰川对气候变暖反应敏感,绝大部分冰川持续后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退速度加剧,但后退幅度和规模因地而异。
年:2003
出版单位:地理学报
8.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效应
作者:郑度 ; 姚檀栋
机构: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地球动力学 生态环境 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
摘要:本书在大量原始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总结了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青藏高原南北缘山盆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不同生态系统 类型温室气体吸收与释放等诸多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
年:2004
9.黄河上游阿尼玛卿山区冰川波动与气候变化
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Department of Gelogic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aine 甘肃兰州730000,甘肃兰州730000,甘肃兰州730000,甘肃兰州730000,甘肃兰州730000,甘肃兰州730000,Orono,ME0 44695790,USA
关键词:阿尼玛卿山;;冰川变化;;遥感;;末次冰盛期;;小冰期
摘要:以黄河上游阿尼玛卿山的冰川为研究对象 ,通过应用航空相片、卫星遥感影像、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模型 (DEM) ,分析了末次冰盛期、小冰期、自 1 966年及 2 0 0 0年的冰川范围及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末次冰盛期的冰川范围是现代冰川的 3 .1倍 ;小冰期以来 ,冰川已经开始退缩 ,尤其在 1 966—2 0 0 0年期间退缩有加速趋势 .介绍了一种提取冰川雪线高度的方法 ,并根据现代气候数据 ,探讨了研究时段雪线高度上的夏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 ,末次冰盛期时 ,雪线下降了 42 0m左右 ,相应的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 1 .9℃ ,小冰期盛时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 0 .6℃ .
年:2002
出版单位:冰川冻土
10.温室气体与气候:过去变化对未来的启示
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甘肃兰州730000,甘肃兰州730000,北京100101
关键词:温室气体;;气候变化;;太阳活动
摘要:对 2 0世纪气候变化原因存在的争议进行了综合分析 ,指出尽管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理论”还存在许多来自冰芯和地质证据的冲击 ,然而大气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对于气温的放大作用是肯定的。结合温室气体含量与气候变化这一论题 ,指出目前应重视的一些研究内容。同时简要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原因 ,认为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系统之间关系研究将是一个活跃的领域。
年:2001
出版单位:地球科学进展
1
2
按检索点细分(19)
作者(18)
摘要(1)
按资源类型细分(19)
期刊论文(18)
电子图书(1)
按来源细分(19)
知网(18)
馆藏(1)
按年细分(19)
2018年(1)
2013年(1)
2012年(1)
2011年(1)
2008年(1)
2006年(1)
2004年(1)
2003年(1)
2002年(1)
2001年(3)
2000年(1)
2000年及以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