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18)
碳循环(18)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8条,耗时:0.0639423 秒
1.中国农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测度与时空分析
机构:湖北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时空分析;;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规模效应
摘要:利用MRIO模型对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区)在2002-2011年间的农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我国农产品出口、进口隐含碳排放量总体均处于增长态势,且后者增速较之前者更快;农产品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逐年降低,自2003年开始成为碳排放污染转出国;我国农产品隐含碳排放与净出口隐含碳排放较大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隐含碳排放量相对较小。继而采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进一步分解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有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最后提出优化农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全方位监管"隐性"碳排放的国际转移;设定区域农产品生产环境规制级差,实施区域碳转移补偿制度等政策建议。
年:2017
出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中国农业碳排放、低碳农业生产率及其协调性研究
作者:田云 ; 张俊飚
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农业碳汇;;低碳农业;;DEA-Malmquist模型;;脱钩模型
摘要:运用DEA-Malmquist模型考察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并利用Tapio脱钩模型探究农业碳排放与其之间的协调性。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上升趋势较为明显,但年际间也伴随一定的波动起伏;农业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农用物资、稻田与牲畜养殖所引发的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用物资碳排放所占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而稻田与牲畜养殖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1993年以来,我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增速总体偏慢,年均仅为0.80%,基于其累计值的年际变化可划分为平稳起伏、波动下降和波动上升等3个阶段;从增长源泉看,农业前沿技术进步相比农业技术效率发挥了更为显著的作用。3)我国农业碳排放与低碳农业生产率之间的脱钩类型1993—2002年主要表现为强负脱钩和扩张负脱钩;而2002—2012年则多种脱钩状态共存但以弱脱钩为主。
年:2017
出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3.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与分解研究
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农业生产率;;DEA-Malmquist模型;;农业碳排放;;中国
摘要:利用含合意产出与非合意产出的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中国及其31个省区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率(TFP),在此基础上对其来源进行了分解。研究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我国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率增速偏慢,且前沿技术进步在促进TFP提升方面作用更为明显。TFP均值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而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则总体偏低。现阶段忽视碳排放因素会高估我国农业TFP增长;分区域来看,上海等6地农业生产相对低碳环保,北京等9地农业生产相对高碳,余下16地区TFP增长则不受碳排放因素制约。
年:2015
出版单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4.中国农业碳排放省域差异与驱动机理研究——基于30个省(市、区)1993~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作者:文清 ; 田云 ; 王雅鹏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省域差异;;驱动机理;;LMDI模型;;农业碳减排
摘要:文中在测算我国30个省(市、区)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分析了各自的驱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业碳排放在省域层面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30个地区在考察期内农业碳排放量有增有减,按照变化趋势差异可将其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波动下降型"、"持续上升型"与"波动上升型"等四类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海南降幅最大,黑龙江降幅最小。2)效率因素是抑制各地区农业碳排放增加的关键性因素,在所有省份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结构因素与劳动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碳排放量的增加,但与效率因素相比差距却较为明显;经济因素则是导致各地区农业碳排放增加的关键性因素,所有地区农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均导致了各自农业碳排放总量的不断增加。
年:2015
出版单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5.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回顾、评述与展望!
作者:田云 ; 张俊飚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气候变化;;低碳农业;;农业碳足迹
摘要: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回顾我国农业碳排放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论点进行了归纳与简要述评,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实证定量研究为主,缺少理论分析与概念阐述;测算体系未完全形成,测算结果差异较大;研究视野带有局限性,经济学思想植入不够;对策建议多空泛而谈,缺少针对性与可行性验证。进而,提出了今后4个值得探讨的研究视角:科学整合现有测算体系,编制中国农业碳排放数据库;广泛引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多视角探讨农业碳排放与农业发展间的关系;强化农户碳行为方式研究,注重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与优化;理论联系实际,宏微观有机结合,构建差异化的农业碳减排政策体系。
年:2014
出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测算、效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与Tobit模型运用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DEA-Malmquist指数分解;;Tobit模型;;影响因素
摘要:本文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指数,在系统测算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农业Malmquist碳排放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省域差异及变动趋势。结果表明:①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存在省域差异,内蒙古、北京、黑龙江、吉林等24省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提升状态,其余7省区呈下降趋势;②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的主要贡献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的推动且农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改善但波动性较强;③在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上,产业结构、耕地面积构成情况及农业受灾程度对农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负向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劳动力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
年:2014
出版单位:资源科学
7.中国农业碳排放拐点变动及时空分异研究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拐点变动;;时空分异;;EKC模型
摘要:与基于总量或人均指标衡量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比,以播种面积作为测算指标揭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既便于年度间纵向对比,又消除了复种指数影响,使得研究更具操作性和公平性。以农业碳排放强度作为碳排放指标、以农业经济强度作为经济增长指标,对中国农业碳排放进行EKC检验,在此基础上对农业碳排放拐点变动及时空分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从长期来看,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业经济强度之间存在"倒N型"EKC关系且存在双拐点,其临界值分别为15 167元/hm2和27 647元/hm2。2012年,我国农业经济强度为28 725元/hm2,已超出高拐点临界值(27 647元/hm2),这意味着伴随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碳排放强度将呈现下降趋势。2从空间分布来看,有18个省(区、市)农业经济强度超过高拐点值,包括北京、福建、海南、浙江、广东、上海、天津、江苏、辽宁、山东、陕西、河北、新疆、湖南、湖北、四川、广西、河南等,主要为东部沿海省份以及中西部部分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这18个省(区、市)农业碳排放量将随其农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下降。其余13个省(区、市)则低于拐点值,均分布于我国中西部地区。3从时间路径来看,对于未抵达拐点的13个省(区、市)而言,各自农业碳排放EKC拐点存在明显差异,甘肃、重庆、吉林、青海在未来5年内可达到EKC拐点;宁夏、安徽、黑龙江、陕西在未来6-10年内可达到EKC拐点;西藏、内蒙古、江西、云南、贵州则分别需要12年、14年、21年、23年、32年才有可能抵达EKC拐点。
年:2014
出版单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8.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与趋势演进——基于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趋势演进;;Kernel密度
摘要:研究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与趋势演进规律对于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合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科学测算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以农业碳强度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法,系统考察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结论揭示:①中国农业碳排放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波动下降型"、"持续上升型"与"波动上升型"等四种类型;农业碳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差异较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正逐步扩大。其中,东部地区处于高度平均;中部地区扩大趋势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呈"蝙蝠型"变化特征。③Kernel密度估计表明,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下降态势,但降幅相对有限。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差距在变小的同时还出现了四极分化现象;中部地区差距逐渐缩小;西部地区则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总体呈缩小态势但幅度较小。
年:2014
出版单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9.中国种植业碳排放与其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种植业碳排放;;种植业产业发展;;农业碳排放;;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摘要:研究首先测算了我国1992~2010年期间以及31个省(市、区)2010年的种植业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序列平稳性检验、协整分析方法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1992~2010年种植业碳排放与其产业发展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2010年我国种植业碳排放总量为18 366.84万t,较1992年增加了35.62%,呈现"上升-平稳-上升"的3个阶段变化趋势。横向来看,区域差异明显,排在前10位的地区占全国种植业碳排总量的62.97%,而排在后10位的地区仅占全国7.18%;江西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最高,达1 197.86kg/万元种植业产值,北京最低,仅为219.86kg/万元种植业产值。(2)种植业产业发展与其碳排放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会偏离长期均衡,种植业碳排放长期对短期偏离均衡的调整力度为42.34%,而种植业产业发展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因素不能使偏差回到长期均衡状态,需借助外力调整;(3)种植业产业发展与其碳排放互为因果关系;(4)产业发展带来的冲击能够解释种植业碳排放变化的37.57%,而碳排放的变化对其产业发展的解释水平仅为6.80%。
年:2014
出版单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0.湖北省农业碳排放时空比较及驱动因素分析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时空差异;;驱动因素;;LMDI模型
摘要:基于农地利用、稻田、牲畜养殖三方面17类碳源,测算了湖北省全省1995-2011年及其16个地市(州)201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并展开时空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对湖北省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湖北省全省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达到1 544.90万t,较1995年(1 443.56万t)增加了7.02%,年均递增0.43%,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的3个阶段变化特征;地市(州)间区域差异明显。根据碳排放的比重差异,将16个地市(州)划分为稻田主导型、农地利用主导型、牲畜养殖主导型、复合因素主导型4种类型;与1995年相比,效率、劳动力、结构因素分别实现了94.13%、41.23%和8.67%的农业碳减排,而经济因素则引发了151.05%的碳增量。
年:2013
出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2
按检索点细分(18)
作者(18)
按资源类型细分(18)
期刊论文(18)
按来源细分(18)
知网(18)
按年细分(18)
2017年(2)
2015年(2)
2014年(5)
2013年(4)
2012年(2)
2011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