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20)
气候变化(18)
碳循环(2)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20条,耗时:0.1109466 秒
1.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进展与问题
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生态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南森环境与遥感中心;
关键词:亚洲中部干旱区;;丝绸之路;;气候环境变化;;文明演化;;人地关系
摘要:亚洲中部干旱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也是水文变化剧烈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该地区包括了古丝绸之路的主体,在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科学评估全球增温背景下亚洲中部干旱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是广受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东西方交流和丝路文明发展历史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可为认识该地区不同时间尺度人地关系演变的规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总结东西方交流与丝路文明兴衰历史、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多时间尺度气候—水文变化机制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亚洲中部干旱区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时空格局和丝路文明演化的过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破解亚洲中部干旱区气候变化和文化演化研究区域不均衡问题,加强地学与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是推进气候变化与丝路文明变迁研究的有效途径。这对理解该地区人地关系演化规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年:2019
出版单位:地球科学进展
2.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
作者:方修琦 ; 陈发虎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植物物候是气候变化重要自然指示器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及中国的植物物候均表现出与全球变暖协同变化的特点,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有力证据(Cleland等,2007;Ge等,2015).历史上的物候记录作为定量重建历史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变化)的重要代用资料,在过去全球变化中被广泛应用.中国的物候学研究是由我国地理学与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开创的.竺可桢先生自1920年执教于南京师范学堂时开始观测物候,一生不缀;在他的组织推动下,中国早在1934年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全国性物候观测;1963年全国物候观测网在竺可桢先
年:2015
出版单位: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3.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三峡库区小冰期气候变化
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关键词:石笋;;氧同位素;;亚洲季风;;小冰期;;三峡库区
摘要:基于重庆水鸣洞石笋(NSM03)7个230Th年代数据和438个δ18O数据建立三峡库区1250~1750 A.D.时段分辨率约为1 a的δ18O记录。分析显示石笋δ18O值在1280 A.D.开始迅速偏重,在1300 A.D.附近偏到近500 a来最重,显示季风迅速减弱,库区进入小冰期。石笋记录显示小冰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干湿波动,特别是在1400~1650 A.D.时段石笋δ18O值高频振荡,显示季风降水处于频繁波动期。功率谱分析显示石笋δ18O序列具有显著树轮Δ14C周期和ENSO准周期,揭示太阳活动是小冰期主要驱动因素,同时受到海气耦合作用影响。
年:2013
出版单位:地理科学
4.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分析
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CO_2;;节能减排;;中国
摘要:利用我国能源统计数据,对我国及各省区的CO_2排放总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排放密度进行了计算。通过分析发现我国CO_2排放具有较为明显的东西部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发达省区排放总量大、排放强度低、人均排放多、排放密度高的特点,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则表现出相反的特征。在分析我国CO_2排放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出现以上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区域减排行动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以省区为单位,降低排放强度可以取得实际的、可跟踪的减排效果,但需要考虑到全国各省区在功能定位、减排成本、资源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差别,以及建立基于技术与资金合作的联合减排机制的可行性和障碍等因素。
年:2010
出版单位:第四纪研究
5.黄土高原六盘山天池记录的中晚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变化及其意义
机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高分辨率;;中晚全新世;;六盘山天池
摘要:位于我国东南部典型季风区与西北内陆干旱区之间过渡区的黄土高原中西部缺乏中晚全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通过对黄土高原发现的六盘山天池湖泊沉积物进行孢粉、磁化率、沉积物色度指标分析,结合陆源植物残体的高精度AMS测年控制,获得了中晚全新世6200年来的高分辨率气候变化记录.初步的结果表明,该区域和季风区石笋为代表的大的气候框架记录比较一致,但在气候事件上提供了更为翔实丰富的信息.
年:2010
出版单位:科学通报
6.自强不息 争创一流——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纪实
摘要: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8月立项建设,2001年9月正式对国内外开放,2009年通过教育部第二次评估并被评为优秀。实验室所取得的成绩,源于李吉均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殚精竭虑打下的坚实基础。在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实验室主任陈发虎教授的带领下,
年:2013
出版单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7.自强不息 争创一流——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纪实
摘要: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8月立项建设,2001年9月正式对国内外开放,2009年通过教育部第二次评估并被评为优秀。实验室所取得的成绩,源于李吉均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殚精竭虑打下的坚实基础。在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实验室主任陈发虎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一年一个台阶,各项事业稳步推进。2009年11月兰州大学实行管理体制改革,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依托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并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和运行。
年:2013
出版单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8.自强不息 争创一流——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纪实
摘要: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8月立项建设,2001年9月正式对国内外开放,2009年通过教育部第二次评估并被评为优秀。实验室所取得的成绩,源于李吉均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殚精竭虑打下的坚实基础。在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院士、实验室主任陈发虎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一年一个台阶,各项事业稳步推进。2009年11月兰州大学实行管理体制改革,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依托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并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和运行。
年:2013
出版单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9.中纬度亚洲现代间冰期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讨论
机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中纬度亚洲;;全新世;;中世纪暖期;;小冰期;;气候变化;;西风模式
摘要:中纬度亚洲地区存在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的东南部湿润地区(简称季风区)和主要受西风环流控制的内陆干旱区(包括青藏高原北部高寒干旱区,简称西风区)。根据对近年来新发表的气候变化记录证据梳理总结,发现西风区在中—晚全新世气候湿润,与亚洲季风在早—中全新世强盛的格局显著不同。过去千年的西风区中世纪暖期干旱,而小冰期相对湿润,与此相对,万象洞石笋氧同位素记录则显示季风降水在中世纪暖期时整体处于高值,在小冰期处于低值段。在近百年,尤其是近50a,西北干旱区湿度增加,而季风影响范围内的西北东部和华北等地变得更干。不仅如此,在分属西风和季风影响区的青藏高原北部和南部,年代际—百年尺度上降水变化也表现出反相位关系。据此我们提出,亚洲中部西风带控制区在现代间冰期从数千年到年代际的各个时间尺度上均存在不同于季风区的湿度(降水)变化模式,称之为现代间冰期气候变化的西风模式。
年:2009
出版单位:地学前缘
10.黄土古气候变化趋势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初探
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Department of Physical Geography,Maequarie University;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Department of Physical Geography,Macquarie University;
关键词:兰州九州台;;第四纪黄土;;黄土高原冬-夏季风变化趋势;;青藏高原隆升;;趋势分析
摘要:粒度和磁化率是两个研究黄土古气候最常用的古环境变化指示参数,它们随着黄上占土壤地层变化而出现峰和谷的对应已经被证明是反映了天文轨道要素的周期变化。文章试图忽略这些受控于轨道要素的气候周期变化,而主要侧重考察黄土地层这两个参数的平均值(或背景值)所反映的长期变化趋势。对兰州九州台黄土进行了系统采样和测量,发现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粒度和磁化率曲线显示出两个明显的趋势,粒度从剖面底部向上有明显逐渐变粗趋势,指示着冬季风增强,与此同时,磁化率自下而上却逐渐增大,指示着夏季风增强的趋势。与黄土高原其他黄土剖面磁化率和粒度曲线对比发现,这是两个普遍存在的趋势。地理位置靠近青藏高原的剖面,这两个增大的趋势更明显。冬、夏季风同时逐渐增强是海陆热力差异增大所引起,反映了青藏高原第四纪时期的逐渐不断的隆升过程。因此,根据粒度和磁化率曲线变化趋势线的变化特点可以帮助分析和反推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兰州九州台以及黄土高原各剖面粒度和磁化率曲线的线性变化趋势则可能指示着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是逐渐均匀缓慢的变化过程。我们对22Ma以来风积地层记录的变化趋势也做了分析。前人过去普遍认识的第四纪以来跳跃式或间歇式剧烈隆升在我们的数据中没有得到反映。黄土高原西部西宁、兰州、靖远等剖面磁化率显著的增长趋势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后高原季风加强所致。
年:2009
出版单位:第四纪研究
1
2
按检索点细分(20)
作者(16)
摘要(4)
按资源类型细分(20)
期刊论文(20)
按来源细分(20)
知网(20)
按年细分(20)
2019年(1)
2015年(1)
2013年(4)
2012年(1)
2010年(2)
2009年(3)
2008年(1)
2006年(3)
2005年(1)
2004年(2)
2000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