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11)
碳循环(10)
清洁能源(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1条,耗时:0.0179914 秒
1.合肥市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机构: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农业部节水灌溉工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合肥市;;时空变化
摘要:本文根据碳源排放量计算公式,计算合肥市农业碳排放量,描述合肥市农业碳排放总量与各个碳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合肥市农业碳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2016年碳排放增幅可达75.26%;合肥市碳排放组分中主要以化肥施用量与翻耕为主,化肥施用量占总碳排放的42%~46%,翻耕占总碳排放的37%~43%;对2016年的合肥市空间变化进行研究,长丰县排放量可达为14.9万吨,居于首位;庐江县为12.89万吨,合肥市辖区与巢湖市排放量最小。
年:2019
出版单位:吉林农业
2.安徽省工业行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驱动类型
作者:韩亚芬 ; 李琦
机构: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工业经济;;碳排放;;脱钩效应;;行业分类;;安徽省
摘要:依据1999年~2014年安徽省37个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脱钩弹性指数对工业行业碳排放及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并构建碳排放脱钩驱动力模型对各行业驱动类型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安徽省大部分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呈现逐期增长态势,但个别行业亦存在波动变化现象,且工业碳排放呈现向少数行业集中的趋势.研究时段内,多数行业呈由扩张性复钩→增长连结→弱脱钩→强脱钩的逐渐过渡趋势,说明工业行业经济增长对能源碳排放的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变动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且抑制作用不断加大,而行业内部碳减排技术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变化不明显.因此,安徽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低碳减排战略应是在进一步深化节能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上,重点加快行业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及能源结构的调整.
年:2019
出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中国工业行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分析
作者:李琦 ; 韩亚芬
机构:宿州学院;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碳排放;;工业经济;;脱钩效应;;分行业
摘要:文章基于1994-2013年中国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耗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Tapio模型研究了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对工业各行业驱动类型进行分类并构建碳排放脱钩驱动力模型。研究发现:近20年中国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大体呈增长态势,仅少数行业出现波动变化,且碳排放量向少数能源行业集中的趋势逐步明显,工业行业间碳排放差距在逐渐增大;除少数行业外,中国大部分工业行业碳排放脱钩指数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中国工业行业碳排放呈现良性循环,四个时段碳排放脱钩类型主要经历了弱脱钩→强脱钩→弱脱钩→弱脱钩的变化趋势,工业减排潜力依然很大;研究期内中国工业碳排放脱钩变动主要依赖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调整对碳排放脱钩影响不大,因此,中国的减排战略除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外,更需要提升减排技术及调整能源结构。
年:2016
出版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4.基于脱钩理论的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研究
作者:韩亚芬 ; 张生 ; 张强
机构: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
关键词:工业;;碳排放;;脱钩指数;;LMDI;;安徽省
摘要:依据1999~2012年安徽省工业经济与能源消耗的相关数据,利用脱钩理论测算了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并借助LMDI分解模型对安徽省工业碳排放变化指数进行了分解,结果显示:1999~2012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与能耗持续增长,且碳排放增加速度明显高于能耗增长速度;1999~2012年安徽省工业碳排放脱钩经历了弱脱钩→扩张复钩(增长连结)→弱脱钩的变化,且能源效率因子对脱钩起促进作用,能源结构因子对脱钩起抑制作用;在碳排放强度变化指数的分解中,能源强度变化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关键因素,能源结构与工业结构变化对减排效应不明显。该研究旨在为安徽省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工业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年:2016
出版单位: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5.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李琦 ; 韩亚芬
机构: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碳排放;;脱钩效应;;因素分解
摘要:为了深入认识安徽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区域低碳农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Tapio与LMDI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8—2014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快速增长-持续下降-缓慢上升"三阶段特征;研究期内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说明安徽省农业低碳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和结构因素均对农业碳排放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它们在研究期内的累计减排贡献量分别为896.51万t,341.62万t和253.67万t,而农业经济发展则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引发的累计碳排放增量高达1552.29万t。
年:2016
出版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基于碳排放量测算的低碳农业绩效与减排成本评估
作者:李琦 ; 韩亚芬
机构: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方向距离函数;;区域差异
摘要:为了深入认识区域农业碳排放水平差异,利用碳排放估算公式测算出安徽省16个地市的农业碳排放量,进而通过标准DDF模型和影子价格指标对其低碳农业绩效水平和边际减排成本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各地市农业碳排放量差异显著,呈现北高南低特征;农用化肥使用和土壤翻耕是引发区域农业碳排放的主要碳源;大多数(13个)地市为低碳农业中等绩效区,仅合肥和马鞍山处于生产前沿面上,说明安徽省农业发展当前处于中等低碳水平;各地市的边际碳减排成本与低碳农业绩效水平关系密切,表现为随着绩效水平的提升,其边际减排成本不断增长。
年:2016
出版单位: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中国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机构: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灰色关联度
摘要:采用中国各省区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计算各省区碳排放,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经济因素与碳排放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从时间序列看,各省区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呈现逐年增加态势,而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从空间序列看,三者都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经济因素对碳排放的关联度存在省际差异;从产业结构看:东部地区碳排放与第三产业关联性最大,中西部地区碳排放与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大。而居民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度与碳排放的关联度同样表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规律,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区域的差异性。
年:2015
出版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8.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机构: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关键词: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影响因素
摘要:利用农业碳排放测算方法和因素分解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长,农业用电和化肥消耗为其主要碳源,分别占排放总量的30.99%和47.50%,而碳排放强度则呈"波动起伏-稳步下降"两阶段变化特征;碳排放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碳排放总量分布与区域农业经济规模关系密切,而碳排放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马鞍山、铜陵和淮南3个矿产资源型地市;在影响因素方面,农业效率因素、结构因素、劳动力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其年均减排贡献量分别为23.23、13.87和3.80万t,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则极大地驱动碳排放量的增长,年均增排贡献量达68.00万t。
年:2015
出版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9.安徽省县域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李琦 ; 韩亚芬 ; 张生 ; 张强
机构: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系;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县域;;STIRPAT模型;;安徽省
摘要:从节能减排目标出发,依据安徽省2005-2013年县域农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布规律,并计算了不同碳源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后利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安徽省近年来农业碳排放逐年增加,年均增速3.44%,而农业碳排放强度增加缓慢,年均增速0.15%;农业碳排放各碳源的贡献率依次为:化肥使用>农业灌溉>农药施用>薄膜使用>农机使用>翻耕,且薄膜使用和农药使用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空间差异较大;农业人口总数、人均GDP、产业结构状况对农业碳排放影响比较显著,而农业技术水平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碳排放影响较小。
年:2015
出版单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10.安徽省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行业差异及因素分析
机构:宿州学院环境与测绘工程学院;
关键词:安徽省;;碳排放;;行业差异;;因素分解
摘要:依据2001-2013年安徽省工业能源消耗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了碳排放量和强度的行业差异及演变,在此基础上,根据碳排放强度将31个行业划分为高、中和低三类碳排行业组,进而利用LMDI分解法定量测算了经济规模因素、能源效率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对不同行业组碳排放变动的贡献。结果显示:工业碳排放逐渐向能源生产、加工及重工业部门聚集,各行业间的碳排放差异不断扩大;经济规模因素是促进三类行业组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能源效率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较强的抑制作用,而能源结构因素对中、低行业组碳排放增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高碳排行业组则起到促进作用。
年:2015
出版单位:宿州学院学报
1
2
按检索点细分(11)
作者(11)
按资源类型细分(11)
期刊论文(11)
按来源细分(11)
知网(11)
按年细分(11)
2019年(2)
2016年(4)
2015年(4)
201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