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2)
碳循环(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2条,耗时:0.0309845 秒
1.LMDI方法分析结构效应对天津市碳排放的影响及对策
机构: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碳排放;;因素分解;;结构效应;;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情景分析
摘要:文章对1995—2010年天津市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析,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实证研究,并进行情景分析,寻求天津市碳减排对策。研究发现,虽然人均GDP效应、人口效应以及能源强度效应贡献量相对较大,但结构效应对于天津碳排放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对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拉动或减缓作用与低碳能源比重、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小有很强的关联性。情景分析进一步表明优化产业及能源结构对碳减排的积极作用。
年:2014
出版单位: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影响中国碳排放绩效的区域特征研究——基于熵值法的聚类分析
机构: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天津工业大学环境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环境科学;;碳排放绩效;;熵值法;;区域差异;;聚类分析
摘要:论文选择影响碳排放绩效的主要指标,基于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以中国省域为研究对象,将全国分为7类区域。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分工特征是造成目前中国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高碳产业工艺特征和能源结构特征,而经济结构对解释省级碳排放绩效区域差异的贡献有限。北方地区高碳产品生产份额高且工艺水平相对低,能源消费中极高的煤炭比例加重了负面影响,造成其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水平低,特别是华北地区;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高碳产业也逐步增加,但由于其工艺先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碳产品份额高的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目前高碳产品份额虽然低于东部地区,但工艺水平也低,造成了其低水平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由于各省历史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区域分工角色等因素不同,且遵从经济宏观发展客观规律和经济区位理论,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中国其他区域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其经济和能源结构,低碳政策制定的重点应放在提高高碳产业工艺水平方面。
年:2013
出版单位:自然资源学报
1
按检索点细分(2)
作者(2)
按资源类型细分(2)
期刊论文(2)
按来源细分(2)
知网(2)
按年细分(2)
2014年(1)
2013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