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6)
气候变化(2)
碳循环(4)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6条,耗时:0.0379768 秒
1.通过环评制度创新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机构: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关键词:环评制度创新;;应对气候变化;;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研究国际经验启示,分析战略意义和国内基础,提出建立温室气体控制环境准入门槛、推进战略环评、加强环境与气候领域的交叉合作、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完善长效机制等建议,为推进国内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机制创新并与国际形势接轨提供参考。
年:2016
出版单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气候变化并未对空气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机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气候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近地表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是以排放为驱动,而不是气候条件的变化。但观测和模拟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受污染地区的局地温度升高,会引发局地化学和排放正反馈,从而推高污染水平。同时,气候变暖可能会恶化水质。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目标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整体上会产生较为显著的污染物减排效果,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这种环境协同效应将更加明显,但在环境管理非常严格的地区,协同效应将会很低。
年:2015
出版单位:环境经济
3.中国10km二氧化碳排放网格及空间特征分析
机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CO2排放;;10km网格;;空间特征
摘要:基于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中150多万家企业数据等,"自下而上"建立中国2007年10km×10km CO2排放网格数据.结果显示,中国CO2排放空间格局的特点是基本沿着我国人口胡焕庸线分为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全国CO2排放明显受城市活动影响,网格排放高值区域都是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为核心的区域.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CO2排放空间格局的重点地区.全局Moran指数表明,中国CO2排放空间格局在10km空间分辨率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即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而非随机杂散分布.局部Moran指数显示中国CO2排放在空间上具有显著集聚效应的区域面积并不大,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核心区周边.基于这些重点城市采取CO2减排政策和措施,由于带动效应,其实际减排效果要远大于直接减排效果.
年:2014
出版单位:中国环境科学
4.欧盟和美国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机构: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关键词:欧盟;;美国环保署;;温室气体;;监测
摘要:欧盟出台的《第2003/87号指令:温室气体监测和报告指南》和美国环保署颁布的《温室气体强制性申报:最终条例》中,监测计划、监测技术装置、一般监测方法、最佳可用监测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数据验证、经济成本分析等内容都对中国进行温室气体监测和报告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温室气体监测的作用和对中国进行温室气体监测、报告的建议。
年:2013
出版单位:中国环境监测
5.中国道路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机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道路交通;;CO2排放;;全国;;相关性
摘要:本文评述了全国及区域水平道路交通CO2排放研究的不足和困难,提出道路交通CO2排放的研究方法,并与研究文献和公开资料进行比对。中国2007年全国道路交通CO2排放为3.77亿t,占交通运输部门CO2排放的86.32%。分析了各省道路交通CO2排放量与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各省(市、区)道路交通CO2排放量和GDP关联性显著,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性不明显。
年:2011
出版单位:中国能源
6.中国交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机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交通领域;;CO2排放;;中国;;区域水平
摘要:评述了中国全国及区域水平交通领域CO2排放研究的不足和困难,提出了道路运输、铁路运输燃油消费量的估算方法、参数及区域分配方法,并根据文献研究和公开资料进行校对,采用中国交通领域CO2排放因子,计算中国2007年全国和各省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水路运输的CO2排放。中国2007年交通领域CO2排放量为4.36亿t,占2007年全国能源利用CO2排放的7%,低于2007年全球交通部门23%的排放比例。中国道路运输CO2排放占交通领域绝对主体,为86.32%。
年:2011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
按检索点细分(6)
作者(6)
按资源类型细分(6)
期刊论文(6)
按来源细分(6)
知网(6)
按年细分(6)
2016年(1)
2015年(1)
2014年(1)
2013年(1)
2011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