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20)
气候变化(3)
碳循环(17)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20条,耗时:0.0379806 秒
1.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精细化的主要内容和启示
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农业大学;
关键词: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精细化
摘要:作为IPCC新一轮气候变化综合评估的组成部分,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进入了正式的精细化阶段,将在2019年形成最终成果,与现有的《IPCC2006指南》合并使用,为"适用于所有缔约方的"《巴黎协定》的实施奠定基础。精细化工作分为提供新方法、更新已有内容、补充/澄清已有内容等三大类,共有107个"精细化点",涵盖通用方法论、能源活动、工业过程、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废弃物等各个领域和部门。中国共有12名专家参与此次工作。建议中国科研工作者尽快以英文著述的形式发表相关成果,提高中国文献的引用率;鉴于中国已具备根据最新指南要求编制清单的能力,建议未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尽可能全面转向《IPCC2006指南》及其增补和精细化内容。
年:2018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美国东北大学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关键词: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城市规模;;STIRPAT模型
摘要:中国不同城市在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气候条件、人口结构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基于最新的城市尺度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库CHRED及CHRED2.0,通过加入产业结构、城市化和气候差异等因素,对传统STIRPAT模型进行扩展,考察了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人口规模、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和采暖需求的增长都会显著提高一个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部分城市二氧化碳排放会随着富裕程度的上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城镇化率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从全国样本来看,2005年和2012年人口因素变化对碳排放影响变化较小,维持在0.7左右;气候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从2005年的0.288 1下降为2012年的0.000 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的影响从2005年的0.744 2上升到2012年0.979 5;同时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在2005年存在倒U型关系,但到2012年这种关系不再显著。除了针对全国尺度的分析外,本研究还依据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位数回归,进而识别出不同规模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差异。今后在制定城市节能减排政策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在把握关键影响因子的前提下依据城市自身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年:2018
出版单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3.城镇景观格局对区域碳排放影响及其差别化管控研究
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城镇景观格局;;碳排放;;差别化管控
摘要: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开展城镇景观格局对区域CO_2排放影响及其差别化管制研究对建设低碳城市尤为重要。当前我国缺乏完整的、可信度高的CO_2排放基础数据,地级市尺度上的CO_2排放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非常匮乏。论文基于CHRED数据库的2005年和2012年全国281个地级市CO_2排放数据,结合相应年度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全国及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城镇景观格局及其CO_2排放的区域特征,从结构(城镇用地比例)和布局(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平均最近距离)两方面,实证检验城镇景观格局对区域CO_2排放的影响,最后提出基于碳减排的区域差别化管制政策。研究表明:(1)城镇用地占比、斑块密度、集聚性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除了西部地区的集聚性呈缩小趋势外,其他指标均呈现出扩大趋势。(2)西部地区城镇用地占比与地均CO_2排放呈正相关性;中部地区城镇用地平均最近距离与地均CO_2排放呈负相关性;东部、中部地区最大斑块指数与地均CO_2排放呈正相关性。不同区域的城镇景观格局对CO_2排放的影响机制不同,因而应当对城市发展实施差别化管控:东部地区应采取"多核心"的城市发展策略以降低区域CO_2排放水平;中部地区在采用"多核心"的发展策略的同时要兼顾集聚性,发挥其集聚效应;西部地区要显化其全国的生态屏障功能,更加严格地控制建设用地面积,避免城市无序扩张。
年:2018
出版单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4.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聚集效应比较
机构: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关键词:城市群;;聚集效应;;空间模型;;影响因素
摘要:基于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碳排放网格数据(CHRED),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手段(ESDA)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指标空间格局和聚集特点,通过显著性检验选择空间滞后回归(SLM)和空间误差回归(SEM)方法,揭示城市群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不稳定性,Moran自相关系数为-0.131;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聚集趋势明显,Moran自相关系数0.106,二氧化碳排放受到临近区域的影响.人口和经济因素是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总体上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体扩散效应显著,而京津冀城市群极化效应更明显.区域发展的多中心化是大城市病治理的重要导向,同时要注意对区域碳排放溢出热点进行控制,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和低碳化发展,实现区域碳平衡.
年:2017
出版单位:中国环境科学
5.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特征研究
作者:蔡博峰 ; 王金南
机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CO2排放特征
摘要:自下而上基于点排放源建立长江三角洲地区1 km CO2排放空间网格数据,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法确定城市边界,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真正城市的C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CO2排放的空间特征受典型城市驱动和影响。上海是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排放中心,上海的城市边界和城市排放结构与上海区域基本一致;江苏和浙江的城市直接排放分别占各省直接排放的47.05%和36.96%。两省的城市人均CO2排放水平都低于农村和整个区域人均CO2排放水平。这种现象和发达国家城市与郊区、农村的排放比较特征一致,说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随着城市化和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与成熟,城市排放效率会优于非城市地区的排放效率。长江三角洲地区部分地级市(如苏州市和宁波市等)出现了两个核心排放城市,且彼此排放结构差异很大,而一些城市(如上海和昆山、无锡和张家港等)的城市边界和CO2排放在空间上已经联接成片,构成新的城市排放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整体CO2排放增长速度要快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城市人口增加1%,则城市总CO2排放约增加1.35%,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城市CO2排放效率呈下降趋势。这种整体态势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人口规模差异较大,众多城市发育不成熟造成的。低于100万人口的城市,其人均排放水平波动很大,当人口规模超过了100万,城市人均排放水平基本都稳定在10.00 t/人以下,而且城市之间差异较小。
年:2015
出版单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6.气候变化并未对空气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机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气候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摘要:近地表大气环境质量主要是以排放为驱动,而不是气候条件的变化。但观测和模拟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受污染地区的局地温度升高,会引发局地化学和排放正反馈,从而推高污染水平。同时,气候变暖可能会恶化水质。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目标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整体上会产生较为显著的污染物减排效果,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这种环境协同效应将更加明显,但在环境管理非常严格的地区,协同效应将会很低。
年:2015
出版单位:环境经济
7.中国10km二氧化碳排放网格及空间特征分析
机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CO2排放;;10km网格;;空间特征
摘要:基于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中150多万家企业数据等,"自下而上"建立中国2007年10km×10km CO2排放网格数据.结果显示,中国CO2排放空间格局的特点是基本沿着我国人口胡焕庸线分为东部和西部,东部地区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全国CO2排放明显受城市活动影响,网格排放高值区域都是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为核心的区域.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CO2排放空间格局的重点地区.全局Moran指数表明,中国CO2排放空间格局在10km空间分辨率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即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而非随机杂散分布.局部Moran指数显示中国CO2排放在空间上具有显著集聚效应的区域面积并不大,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核心区周边.基于这些重点城市采取CO2减排政策和措施,由于带动效应,其实际减排效果要远大于直接减排效果.
年:2014
出版单位:中国环境科学
8.上海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特征
作者:蔡博峰 ; 张力小
机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关键词:上海;;城市范围;;CO_2排放
摘要:构建上海1kmCO_2排放网格,分析市域(UB1)、市辖区(UB2)、建成区(UB3)和城区(B4)4个城市范围的CO_2排放特征。上海市域CO_2排放空间格局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排放水平向外递减,形成了3个梯度。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集聚效应,部分地区高强度的经济活动和能源活动对周边区域的排放有显著影响。UB4是上海城市的最佳表征,2007年B4内CO_2排放达到1.89亿t,人均排放12.04t;UB4排放占UB1排放的75.40%,UB1人均排放比UB4人均排放高12%。上海城市化和工业化在空间上的高度重合,导致高排放源集聚于UB4内,形成UB4的高排放特征。个别网格的排放量已经占到区域或者城市总排放量的10%~20%;前10高和前100高排放网格,其累积排放总量分别占据了3个城市范围(UB1、UB3和B4)总排放量的60%和80%以上。
年:2014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9.基于1km网格的天津市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作者:蔡博峰 ; 王金南
机构: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关键词:城市CO2排放;;1km网格;;空间特征
摘要:中国城市建制及地理边界特征使得国际城市CO2排放的关键问题在中国难以深入研究.例如,城市排放占比,城市与周边区域排放差异等.本文基于天津市CO2排放的1km网格,分析天津市CO2排放的空间特征,探讨天津市不同城市范围的CO2排放水平,并与纽约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天津市市域内CO2排放总量为12599万吨,人均排放11.30t.天津市市域CO2排放的空间格局是从中心6个城区向外单位网格排放量逐渐降低.CO2排放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中心6个城区、滨海新区及郊区县中心镇的CO2排放对其周边区域CO2排放影响显著,天津市狭义城市人均CO2排放量为4.71t,低于纽约市的6.33t;狭义城市范围1排放占总排放的比例为69.26%,略高于纽约市的59.70%.以狭义城市为城市范围时,天津城市及周边区域人均CO2排放的空间特征与发达国家城市的排放特征研究结论一致,都是从城区—郊区—周边区域,人均排放水平逐渐升高;在此范围下,天津城市CO2排放仅占全市域的14.00%.
年:2013
出版单位:环境科学学报
10.欧盟和美国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机构: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关键词:欧盟;;美国环保署;;温室气体;;监测
摘要:欧盟出台的《第2003/87号指令:温室气体监测和报告指南》和美国环保署颁布的《温室气体强制性申报:最终条例》中,监测计划、监测技术装置、一般监测方法、最佳可用监测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数据验证、经济成本分析等内容都对中国进行温室气体监测和报告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温室气体监测的作用和对中国进行温室气体监测、报告的建议。
年:2013
出版单位:中国环境监测
1
2
按检索点细分(20)
作者(20)
按资源类型细分(20)
期刊论文(20)
按来源细分(20)
知网(20)
按年细分(20)
2018年(3)
2017年(1)
2015年(2)
2014年(2)
2013年(2)
2012年(2)
2011年(6)
2010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