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64)
气候变化(49)
碳循环(12)
清洁能源(3)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64条,耗时:0.0409819 秒
1.1977-2017年萨吾尔山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山冰川站;
关键词:萨吾尔山;;冰川变化;;遥感;;气候变化
摘要:利用1977年MSS和1989年、1998年、2006年TM及2017年OLI/TIRS遥感影像资料,通过目视解译和GIS技术,提取萨吾尔山地区五个时期的冰川信息,同时对研究区周边气温降水的趋势性和周期性进行分析,探讨该地区最近40年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1)1977-2017年,研究区冰川总面积减小了10.51 km2,退缩45.72%,退缩速率为1.14%·a-1,且冰川处于加速退缩阶段;(2)冰川规模越小,退缩越快;(3)南坡退缩速度最快,东南坡和西南坡次之,东北坡退缩最慢,冰川退缩率在5°~40°坡度大体呈现随坡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4)研究区正处于气温上升期,降水增加期,降水量增加幅度不能弥补由气温升高造成的冰川消融,引起冰川退缩速率不断加快;(5)与其他因素主导区域的冰川相比,研究区冰川退缩率较高,面积较小的冰川占比较多是形成这一结果的另一因素。
年:2019
出版单位:自然资源学报
2.市域能源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减碳机制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STIRPAT模型;;PLS;;市域尺度
摘要:选取福建省市域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扩展型的STIRPAT-PLS模型对2010~2016年福建省市域碳排放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驱动福建省市域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明确碳排放控制的主要领域.结果表明:总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量增加有正向驱动作用,而第三产业比重对碳排放量增加有负向驱动作用.总人口、城镇化率以及第二产业比重对碳排放量增长的贡献最大.据此,建议福建当前及未来时期减碳重点应是采取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速发展清洁、再生能源与提高能源效率相并重等策略.
年:2019
出版单位:中国环境科学
3.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美国东北大学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关键词: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城市规模;;STIRPAT模型
摘要:中国不同城市在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气候条件、人口结构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也各不相同。本文基于最新的城市尺度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库CHRED及CHRED2.0,通过加入产业结构、城市化和气候差异等因素,对传统STIRPAT模型进行扩展,考察了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人口规模、第二产业产值占比和采暖需求的增长都会显著提高一个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时部分城市二氧化碳排放会随着富裕程度的上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城镇化率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从全国样本来看,2005年和2012年人口因素变化对碳排放影响变化较小,维持在0.7左右;气候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从2005年的0.288 1下降为2012年的0.000 2;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的影响从2005年的0.744 2上升到2012年0.979 5;同时碳排放量与人均GDP在2005年存在倒U型关系,但到2012年这种关系不再显著。除了针对全国尺度的分析外,本研究还依据城市人口规模进行分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分位数回归,进而识别出不同规模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差异。今后在制定城市节能减排政策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决策者需要在把握关键影响因子的前提下依据城市自身特点做到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年:2018
出版单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4.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研究进展
作者:张明 ; 李欢欢
机构: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关键词:气候变化;;城市韧性评估;;概念框架;;定量化评估
摘要:以升温和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何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对韧性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的发展概况;基于此,构建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的概念框架,并对其定量化评估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基于已有研究发展脉络及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城市韧性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规避气候风险的能力提供科学指引。
年:2018
出版单位:生态经济
5.浙江南部望东垟孢粉记录的中晚全新世植被演化历史与气候变化
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关键词:孢粉;;中晚全新世;;气候变化;;望东垟;;浙江南部
摘要:本研究通过浙江南部地区高山湿地望东垟的61个孢粉样品分析结果,结合四个AMS14C年代数据构建的年代框架,初步揭示了该区域中晚全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变历史与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该区域7.4-2.1ka B.P.气候暖湿,温暖湿润的气候塑造了当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的地带性植被,森林覆盖率高,并持续了五千多年。2.1-1.8ka B.P.为该区域气候由暖转型到冷的过渡阶段,草本植物扩张明显。1.8ka B.P.至现今,该区域气候凉偏湿,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本及蕨类植物为主。显然,自7.4ka B.P.以来,该区域植被覆盖度与生态环境的变化以气候变化为主导。但是,有证据表明1.1ka B.P.以来该区域明显有了人类活动的记录,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塑造了该区域的植被与生态环境。
年:2018
出版单位:微体古生物学报
6.气候变化对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的影响
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气候特征;;物候期;;作物产量;;影响因素
摘要:利用1991—2014年甘肃省河西走廊5市的气温、降水数据及农作物物候期和产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估计法、5 a滑动平移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河西走廊24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农作物物候和产量的变化特征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近24年来春季变暖变干,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69℃/10 a、降水为6.63 mm/10a,夏秋季节变暖变湿,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49℃/10 a、降水为16.83 mm/10 a,全年表现为显著变暖,降水量增加,气温气候倾向率为0.43℃/10 a、降水为59.28 mm/10 a;(2)春小麦播种期呈略微提前趋势,玉米播种期呈推后趋势,春小麦和玉米的出苗期、生长季呈缩短趋势,成熟期呈提前趋势。春小麦和玉米播种期、出苗期、成熟期、生长季与气温呈负相关,播种期与降水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出苗期与降水量呈负相关,成熟期、生长季与降水量呈正相关;(3)河西走廊年小麦产量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嘉峪关、金昌、武威、张掖和酒泉每10年分别减少0.5×10~4 t、0.24×10~4 t、10.94×10~4 t、10.72×10~4 t和13.85×10~4 t;年玉米产量酒泉呈略微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0.89×10~4 t,嘉峪关、金昌、武威和张掖总体呈增加趋势,每10年分别增加0.11×10~4 t、5.22×10~4 t、24.74×10~4 t和17.27×10~4 t;河西走廊的小麦相对气象产量正负变化比较频繁,玉米相对气象产量负值变化比较明显;嘉峪关、张掖、武威小麦产量和酒泉、金昌玉米产量受气温影响略大,关联系数分别为0.694 8、0.724 6、0.748 6和0.734 4、0.683 6,酒泉、金昌小麦产量和嘉峪关、张掖、武威玉米产量受降水量影响较大,关联系数分别为0.784 9、0.739 1和0.653 7、0.645 2、0.734 6;(4)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逐渐变大,国家政策的大力实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以及河西走廊人民的种植意愿对农作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该研究对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推广生长季较短的新品种作物,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潜力具有较大的意义。
年:2017
出版单位:生态环境学报
7.“异质性难题”化解与碳排放EKC再检验——基于门限回归的国别分组研究
作者:余东华 ; 张明
机构: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异质性难题;;门限回归;;污染天堂假说
摘要:本文在解释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异质性难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异质性难题"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围绕"异质性难题"的化解和碳排放EKC的再检验提出了理论假设。在传统碳排放EKC检验模型基础上,结合"污染天堂假说"(PHH),引入贸易开放因素,基于"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两个维度,采用门限回归方法对82个国家进行分组研究,以化解碳排放EKC研究中的"异质性难题"。在实证检验中,利用协整检验确定二次项检验为优先检验方程,以三次项检验作为补充检验,检验碳排放EKC"异质性难题"的化解效果与碳排放EKC的异化可能性,分析了贸易开放和工业革命对碳排放EKC的影响,验证了PHH的存在性。国际贸易实现了碳排放转移,并导致不同的碳排放增长速率;工业比重上升显著提高了碳排放,但新工业革命将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摆脱制造业与碳排放的"双增"困境。碳排放EKC"异质性难题"的化解,对于准确把握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碳排放核算体系和碳排放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年:2016
出版单位:中国工业经济
8.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2070—2099年中国潜在植被及其敏感性
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潜在植被;;敏感性;;综合顺序分类系统(CSCS);;情景
摘要:潜在植被作为当前气候条件、无人类干扰下,所能发育演替形成的最稳定、最成熟的一种顶极植被类型,能够反映立地植被发展的趋势。潜在植被的研究有助于人类了解植被与气候系统的作用机制,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工程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综合顺序分类系统,利用A1B、A2及B1情景下2070—2099年气象数据对中国潜在植被进行了模拟,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分析了未来中国潜在植被的空间分布和潜在植被对不同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潜在植被分布的规律具有相似性,但潜在植被类在总数和各情景下分布的面积存在差异性;(2)比较发现,中国的气候条件在20世纪和21世纪均不适宜炎热极干热带荒漠类(ⅦA)的发育;(3)中国潜在植被在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表现为敏感性的区域占到国土总面积的64.10%,在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及青藏地区不同自然区敏感性地区所占各区的比例不同,分别为68.20%、70.82%、49.94%及66.59%。
年:2016
出版单位:生态学报
9.青海湖流域近50年气候变化与特征分析
作者:张明 ; 曹学章
机构: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保护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气候变化;;降水量;;气温;;蒸发量;;青海湖
摘要:利用青海省天峻气象站、刚察气象站、海晏气象站和共和气象站建站以来到2010年的观测数据,以及青海省布哈河口水文站、刚察水文站和下社水文站多年来的观测数据,从降水、气温和蒸发量的多年变化分析了青海湖流域近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多年降水主要存在一个2~3年和3~4年的变化周期;近53年来,流域内及其周边地区年均气温增加显著,整个流域从1987年左右开始显著增温,线性升温率约为0.3℃/10a,多年平均气温以2~3年的变化周期为主;青海湖流域蒸发的多年变化情况和降水类似,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综合近53年流域降水、气温和蒸发的年际变化情况,青海湖流域从1958-2010年气候由冷干逐渐向暖湿变化。
年:2016
出版单位:新疆环境保护
10.未来气候变化对云南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
机构:云南省气候中心;
关键词:烤烟;;气候变化;;适宜性
摘要:云南烤烟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分布将受到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根据云南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的3个决定因子(7月平均气温、7—8月日照时数、4—9月降水量),利用1981—2060年的气候模拟数据及1986—2005年的气象台站实测数据,分析了1986—2005年及RCP4.5和RCP8.5气候情景下2021—2040年、2041—2060年云南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未来气候情景下,云南烤烟种植气候适宜分布呈现北抬东扩的趋势,未来云南烤烟可种植区域将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2041—2060年增幅大于2021—2040年、RCP8.5情景的增幅大于RCP4.5情景,其中,烤烟的最适宜区域、次适宜区域增幅均较大,适宜区域则变化不大.未来云南中北部烟区的昆明、曲靖、大理、楚雄、丽江最适宜区面积与可种植面积增幅较大,文山、红河、普洱、西双版纳等南部烟区最适宜区面积与可种植面积减幅较大.
年:2016
出版单位:应用生态学报
1
2
3
4
5
6
7
按检索点细分(64)
作者(63)
摘要(1)
按资源类型细分(64)
期刊论文(64)
按来源细分(64)
知网(64)
按年细分(64)
2019年(2)
2018年(3)
2017年(1)
2016年(7)
2015年(7)
2014年(6)
2013年(4)
2012年(6)
2011年(9)
2010年(6)
2009年(6)
2008年(1)
2007年(2)
2004年(1)
2003年(1)
2002年(1)
2001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