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22)
气候变化(22)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22条,耗时:0.0549729 秒
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水文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对策
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地球系统数值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墨累-达令河;;极端水文事件;;水权与水价;;盐碱化
摘要:应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邀请,2018年4月清华大学组织科技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开展为期一周的科学考察。考察团从墨累河出海口逆流而上,通过学习交流、现场考察和访问农场等方式,与澳大利亚同行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对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的气候变化与水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研究,尤其是陆面水文-气候、极端水文研究、水资源管理体系的最新动态,及其气候变化应对与减缓、极端水文事件风险管理等进一步了解。此次考察对认识多时空尺度的气候-陆面-水文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自然强迫和人类活动(含人为强迫和下垫面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揭示全球气候系统能量-水循环动态演变规律和极端水文事件变化成因,构建全球增暖背景下应对极端水文事件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中国适应性对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年:2019
出版单位:自然杂志
2.长江源区河流水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作者:熊明 ; 邹珊 ; 姜彤 ; 李其江
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国家气候中心;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关键词:气候变化;;河流水温;;沱沱河;;长江源
摘要:基于长江源区沱沱河流域1977~2015年月平均气温、河流水温同步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沱沱河5~10月气温与水温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周期性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水温与同期气温的线性相关性。结果表明:近40 a来,沱沱河流域5~10月气温和水温均呈现出升温趋势,2011~2015年较1977~1980年气温分别升高0.6,1.3,1.3,1.0,1.3,2.0℃,水温分别升高0.6,1.6,1.7,1.1,1.0,0.2℃;水温上升趋势突变发生时间普遍滞后于气温,突变点分别在1997~2003年和2005~2007年之间;7~10月水温与气温变化均存在明显的28 a时间尺度的主周期,而5,6月气温与水温周期不一致;水温与气温的相关关系密切,可以认为气温变化是影响水温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年:2018
出版单位:人民长江
3.利用高分辨率气候模式对湖北未来气候变化的模拟与预估
机构: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气候模式;;CCLM;;RCP4.5;;模拟与预估;;湖北
摘要: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CCLM对湖北省降水和气温的模拟数据,对比分析了基准期(1961~2005年)的模拟结果和同期CN05.1的观测数据,并对RCP4.5情景下的未来(2006~2050年)气候进行了年尺度和季节尺度的预估。结果表明:(1)CCLM区域气候模式较好地模拟了湖北气温的演变趋势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对降水的时空波动模拟与同期CN05.1在降水时空变化上的匹配度较弱;(2)RCP4.5情景下,2006~2050年湖北T、T_(min)、T_(max)呈上升趋势。四季气温呈一致上升的趋势,冬季的上升速度最快,对年尺度上T、T_(min)、T_(max)上升的趋势贡献最大。(3)RCP4.5情景下,2006~2050年湖北T、T_(min)、T_(max)呈全区一致上升的格局。其中增幅最大的区域均集中于汉江湖北段北部。春季T、T_(min)、T_(max)增温大值区位于西北山地区;夏季中部平原区T、T_(min)、T_(max)相较于其他区域增幅较大;秋季西南山地区T和T_(max)较其他区域增温较高,T_(min)的增温大值区位于汉江湖北段北部;冬季鄂东南丘陵T相较于其他区域增幅较大,汉江湖北段北部T_(min)增温较大,西南山地T_(max)增温较大。
年:2017
出版单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4.CMIP5多模式集合对南亚大河气候变化模拟评估及未来情景预估
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与遥感学院/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气候变化;;多模式集合;;RCP情景;;南亚大河流域
摘要:利用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逐月气温、日本高分辨率亚洲陆地降水数据集APHRODITE(Asian Precipitation-Highly-Resolved Observational Data IntegrationTowards Evaluation)逐日降水资料以及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多模式集合逐月气温、降水格点数据,评估了CMIP5多模式集合对包括印度河、恒河、湄公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全区域(简称南亚大河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并对流域2016—2035、2046—2065和2081—2100年气候变化可能趋势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CMIP5多模式集合对流域年平均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有较强的模拟能力,时间空间相关系数都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尤其对夏季气温的模拟要优于其他季节;对降水而言,模式对其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的季节性波动。预估结果表明:RCP2.6、4.5、8.5情景下,相对于基准期(1986—2005年),21世纪前期(2016—2035年)、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1—2100年)全流域年平均气温都有上升,且上升增幅随排放情景增大而增大,流域高海拔地区增幅较大;降水除21世纪前期RCP4.5、8.5情景下的增长趋势较小外,全流域年降水量都将增大;未来上述三段时期夏季持续升温将引起北部高海拔地区冰川的进一步消融;春季降水未来将持续增加,对全区水资源的贡献将增加;流域冬季降水的少量增加有助冰川累积和高海拔地区水资源的增加;三段时期夏季降水都有增长,洪涝发生的风险加大,极端降水事件可能增多。
年:2016
出版单位:热带气象学报
5.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雾霾变化趋势与对策
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雾霾;;趋势分析;;气候变化
摘要:雾霾对气候、自然环境、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本文以1961—2013年全国2500个气象站的逐日雾霾、降水和风速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国雾霾灾害的变化趋势。根据1961—2013年逐年1—11月的雾霾日数统计可以看出,中国雾霾日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达到历史最大值;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为京津冀、长三角、两广和西南地区。50余年来,中国雾日天数呈现减少趋势,而霾日天数却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雾霾的形成,除人为影响因素外,年降水日数的减少、年平均风速的减小和稳定类天气天数的增加是使得中国雾霾灾害愈加严重的三个重要气候背景因素。
年:2014
出版单位:环境影响评价
6.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影响的新认知
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IPCC第二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粮食安全
摘要:IPCC第二工作组在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客观而审慎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和潜在的影响、各个领域与区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针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报告表明,气候变化对全球大部分地区作物、畜牧、渔业产生了影响,且负面影响更普遍;不仅影响到生产过程,也影响到非生产系统因素,但这些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极端事件(如极端高温)对作物产量、品质及市场价格的负面影响明显。大气中CO_2浓度增高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但是与温度、臭氧以及水分利用、病虫草害等协同效应仍然不明确。增强适应可以克服增温对农业的负面影响,并减少粮食损失。关于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非生产系统因素的影响及如何开展适应,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证据。
年:2014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7.《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主要结论和新认知
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适应;;脆弱性;;IPCC;;AR5;;WGII
摘要: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认为,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自然和人类系统包括11种领域和9个区域(各大洲、两极地区和岛屿)都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人类系统对气候变化风险,尤其是对极端气候,有着明显脆弱性和暴露度。未来气候变化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8种关键风险。气候变化增温幅度的提高将加剧自然和人类系统广泛的、严重的和不可逆影响的风险。通过迭代过程、协同效应为核心的灾害风险管理,自然和人类系统将减少暴露度和脆弱性,增强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恢复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适应与减缓相结合,经济、社会、技术,以及政治决策和行动向气候恢复能力路径转型。
年:2014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8.过去(1958-2007)和未来(2011-2060)50年淮河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高超 ; 姜彤 ; 翟建青
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自然灾害过程与防控研究省级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气候变化;;ECHAM5/MPI-OM模式;;淮河流域
摘要:根据淮河流域1958-2007年观测资料和ECHAM5/MPI-OM模式对该流域2011-2060年气候变化的预估结果,分析淮河流域1958-2007年平均气温、极端高(低)温、农业界限温度和年降水量变化,并对2011-2060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预估。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降温为主,90年代中后期增温显著;季节变化上,春秋两季气温呈波动增加趋势,冬季增温速率较高,夏季则呈下降趋势,极端气温事件出现次数和温度变化幅度均减小。淮河流域热量资源的时间变化以增温趋势为主,各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和累积温度增加。从区域分布上,流域东部增温趋势强于西部。1958-2007年年降水量和极端降水等无突变性的增加或减少趋势;季节变化上,流域夏季降水量变幅较大。(2)3种排放情景下淮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升高趋势一致,且SRES-A1B情景升温幅度大于其它两种情景且约在2040年突变增温,3种情景下季节平均气温均为冬季升高最快;未来年降水量有微弱增加,但M-K检测均无显著变化趋势,未来50a淮河流域季节降水仍以春、夏季降水为主,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
年:2012
出版单位:中国农业气象
9.21世纪珠江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珠江流域;;HBV-D水文模型;;洪水;;枯水;;预估
摘要:应用HBV-D水文模型和多个气候模式预估了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珠江主干流西江的径流过程,分析了21世纪水资源量和洪水频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050年后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较基准期(1961—1990年)明显增加;流域平均的月降水量和径流量在5—10月间均呈增加趋势,12月至次年2月呈减少趋势;年最大1 d和7 d洪量逐渐增加,重现期逐渐缩短。2030年前枯水期径流增加有望缓解枯水期用水压力,而2050年之后丰水期径流量以及洪水强度、发生频率的增加将给珠江流域防汛抗洪带来更大压力,在制订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影响适应性对策时应考虑这两方面的影响。
年:2012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0.IPCC AR5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评估报告展望
作者:曹丽格 ; 姜彤
机构: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摘要:继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以来,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更多关注,特别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知。近日,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二工作组在日本筑波召开了第一次主要作者会议.
年:2011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
2
3
按检索点细分(22)
作者(22)
按资源类型细分(22)
期刊论文(22)
按来源细分(22)
知网(22)
按年细分(22)
2019年(1)
2018年(1)
2017年(1)
2016年(1)
2014年(3)
2012年(2)
2011年(1)
2009年(2)
2008年(2)
2006年(2)
2004年(3)
2003年(2)
2000年及以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