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4)
碳循环(3)
清洁能源(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4条,耗时:0.0169649 秒
1.结构、强度、规模与电力碳排放——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研究
作者:王常凯 ; 崔维军
机构: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电力碳排放;;因素分解;;LMDI
摘要:利用1996—2012年中国电力生产和消费数据,基于电力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建立电力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并通过LMDI分解方法测算这些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1996—2012年,正向驱动因素主要有经济规模、生活消费、人口规模,贡献率分别109.51%、14.63%、7.92%;负向驱动因素主要是转换效率和电力强度,贡献率分别为-19.32%、-13.24%。经济规模效应是使得电力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而转换效率效应则是减少碳排放的最大力量。
年:2015
出版单位:科技管理研究
2.中国电力碳排放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王常凯 ; 谢宏佐
机构: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电力碳排放;;LMDI;;影响因素
摘要:电力碳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比重较大,因此研究电力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减排政策对中国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1991-2012年电力相关数据,分析了电力碳排放的动态特征,发现电力消费及其碳排放与GDP同步变化,中国电力生产的能源转换效率在提高,电力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的使用;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不仅考虑电力生产过程,而且考虑电力输配环节和电力终端消费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从而把中国电力碳排放增长分解为排放因子、能源结构、电力结构、转换效率、输配损耗、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电力强度、生活消费等10个影响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促使电力碳排放增长的最大因素,意味着中国电力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电力消费增加,驱动了电力碳排放增长;生活消费也是电力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规模、输配损耗、能源结构、电力结构、排放因子等因素也是正向效应,但影响程度较小;产业部门电力强度下降和能源转换效率提高是抑制电力碳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电力结构也抑制了电力碳排放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基于以上结论,中国需要从电力生产、输配、消费等环节入手控制电力碳排放。
年:2015
出版单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3.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灰色关联的动态分析
作者:王常凯
机构: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碳排放;;灰色关联;;动态分析;;影响因素
摘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使用1995-2011年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工业先进程度、城市化率、贸易密度等7个因素对中国人均CO2排放的影响程度及动态变化。主要结论为:1995-2011年,GDP每增加1万元,能源消费增加3.39吨标煤,CO2排放增加10.56吨;对中国人均CO2排放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初期是能源结构、工业先进程度和贸易密度,后期是能源强度、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人均GDP、能源强度、城市化的影响在增大,能源结构和工业先进程度的影响逐渐下降,产业结构和贸易密度的影响呈波动趋势。以上结论为我国制定和完善低碳发展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年:2013
出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作者:王常凯
机构: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制造业;;碳排放;;灰色关联
摘要:中国制造业经济总量和碳排放双双增长迅速。本文使用1995-2010年中国制造业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动态分析了制造业发展程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城镇化率和研发强度等6个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主要结论为:中国制造业CO2边际排放波动上升;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是对制造业碳排放影响程度最大的两个因素,其次是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发展程度;从时序来看,城镇化率、能源强度和发展程度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强,而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影响比较稳定;研发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明显。以上结论为我国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年:2013
出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按检索点细分(4)
作者(4)
按资源类型细分(4)
期刊论文(4)
按来源细分(4)
知网(4)
按年细分(4)
2015年(2)
2013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