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22)
气候变化(16)
碳循环(4)
清洁能源(2)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22条,耗时:0.0719652 秒
1.氮沉降对森林土壤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机构: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资源林政局;
关键词:氮沉降;;森林工程;;温室气体;;关系
摘要:通过氮沉降对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氧化亚氮(N_2O)排放产生的影响进行简要概述,并从碳氮转化途径的角度解释了CO_2、CH_4和N_2O通量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由于氮沉降使土壤中C、N的转化过程发生了改变并相互影响,探讨相互耦合的C、N动态对氮沉降的响应,有利于加深温室气体对氮沉降响应的研究。
年:2017
出版单位:林业勘查设计
2.多模式集合模拟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作者:张祎 ; 赵艳
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气候变化;;统计模型;;机理模型;;集合模拟;;玉米;;生育期;;产量
摘要:气候模式驱动作物模型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主要手段。但是,单一气候模式输出和作物模型的结构差异使得研究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多模式集合的概率预估可以有效减少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为此,本文利用1981—2009年东北地区海伦、长岭、本溪3地区农业气象站的历史气象资料和玉米作物数据,分别建立了作物统计模型并验证了APSIM机理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与CMIP5在RCP4.5情景下的8个全球模式结合,尝试基于多模式集合评估了未来2010—2039年时段和2040—2069年时段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可能影响(相对于1976—2005年基准时段)。研究结果表明,APSIM模型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有很好的模拟能力。玉米生育期的模拟误差(RMSE)为3~4 d,产量的RMSE为0.6~0.8 t?hm~(-2)。建立的产量统计模型表明,玉米出苗阶段(5月中旬)的温度增加对产量增加有积极作用,而开花到成熟阶段(7月中旬到9月上旬)的温度和降水的增加、光照的不足均不利于产量增加。与1976—2005年基准时段相比,气候因素影响下2010—2039年玉米产量减少3.8%(海伦)~7.4%(本溪),减产的概率为64%(长岭)~73%(本溪);2040—2069年时段减产6.4%(海伦)~10.5%(本溪),减产的概率为74%(海伦)~83%(本溪)。未来2010—2039年时段和2040—2069年时段基于机理模型模拟的产量降低分别为6.6%(海伦)~8.9%(本溪)和9.7%(海伦)~13.7%(本溪),均高于相应时段基于统计模型得到的0.9%(海伦)~6.0%(本溪)和2.0%(长岭)~7.3%(本溪)减产结果。
年:2017
出版单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3.基于GIS内蒙古荒漠草原气候变化分析
作者:张超 ; 高晶 ; 赵艳
机构: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内蒙古气候中心;内蒙古气象台;
关键词:GIS;;荒漠草原;;平均气温;;降水量;;风速
摘要:为了定量分析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使用内蒙古荒漠草原区及周边共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1年的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风速资料,了解荒漠草原基本气候状况,对各要素的年、月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荒漠草原年平均气温20世纪90年代显著上升,西部地区2000年后升温2.7℃,2月平均气温升高4℃左右;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大部分阶段地区年代间变化35 mm左右,北部和中部偏南部分站点冬季降水显著增多,西部春秋季有减少的趋势;年平均风速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减弱(0.1~1.4 m·s-1),春季、冬季风速减弱较多。
年:2014
出版单位:草业科学
4.泰安市低碳排放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研究
机构: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泰安市中医医院;泰安市体育运动学校;
关键词:碳足迹;;低碳经济;;产业体系;;消费模式
摘要:泰安作为旅游名城,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本课题组在泰安市进行了碳足迹有关的问卷调查,并且运用泰安市统计年鉴,IPCC的碳排放系数,使用国际通行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借助碳足迹计算器,完成对泰安市产业体系和居民消费活动的碳足迹计算,并以此作为基础依据,对泰安市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进行评估,进而对泰安市低碳排放产业体系及消费模式的构建提出合理建议。
年:2012
出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近50a来讨赖河流域气候变化分析
机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相关分析;;Mann-Kendall检验;;小波分析法;;出山径流;;气候变化;;讨赖河流域
摘要:根据祁连、肃南、酒泉和金塔四站的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讨赖河流域近50 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流域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60年代中期后气温波动升高,8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升高幅度加大;流域内年降水量近50 a来呈平、枯、丰交替状态,总体上微弱增加;11、18 a分别为山区、平原代表站气温变化的主周期;山区降水量变化的主周期为11 a,平原区降水量变化的主周期则为21 a;径流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气温呈微弱的负相关关系。
年:2012
出版单位:人民黄河
6.白龙江流域近40a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赵艳 ; 宁娜 ; 齐识
机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气候;;降水;;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小波分析法;;白龙江流域
摘要:根据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和小波分析法对白龙江流域近40 a来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之前气温变化趋势不明显,80—90年代波动显著,并呈下降趋势,至90年代中后期气温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②降水量变化在90年代中期之前趋势不显著,之后呈下降趋势,流域趋于暖干化;③气温变化主要周期上游地区为7 a、27 a和4 a,中下游地区为17 a;④降水变化主要周期上游地区为7 a和4 a,中下游为25 a、9 a和4 a。
年:2012
出版单位:人民黄河
7.我国海洋产业碳排放核算研究
作者:徐胜 ; 赵艳
机构:中国海洋大学;
关键词:碳排放;;Kaya等式;;LMDI分解法
摘要:立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探讨发展海洋产业低碳化核算问题。尝试运用改进的Kaya等式和LMDI分解法,对海洋产业CO2排放量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测算与贡献率分析,运用碳排放系数核算了海洋产业碳排放值及碳排放强度,并根据核算结果提出海洋产业低碳化的实现思路。
年:2012
出版单位:生态经济
8.白龙江流域近40a气候变化及径流的响应
机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白龙江流域;;气候;;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小波分析法;;相关分析法
摘要:采用M-K突变检测法和小波分析法对白龙江流域近40a来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龙江流域气温变化20世纪80年代之前趋势不明显,80年代至90年代之间波动明显,呈下降趋势,90年代中后期气温年际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年际变化90年代中期之前上下波动趋势不显著,90年代中期以后呈下降趋势,流域气候趋于暖干化。上游气温年际变化存在7a、27a和4a尺度的周期变化,中下游武都和文县均以17a为主要周期;上游降水变化以7a和4a为第1、第3主周期,中下游的武都、文县则以25a、9a和4a为第1、第2和第3主周期。并且据相关分析得出降水量与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气温与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
年:2012
出版单位:节水灌溉
9.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变化特征研究——以上海市物质生产部门为例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
关键词:LMDI;;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上海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市的能源消费量在大幅增加,相应地,碳的排放量也在逐步增加。文章首先对上海市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消耗以及能源利用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再运用不产生残差的方法——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index),对上海市物质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增加值是上海物质生产部门碳排放增加的决定因素,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因素引起碳排放强度下降,但能源效率并不总是抑制碳排放的增长。总体上说,上海市物质生产部门能源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不断的增加,其中产业结构和能源效率因素起抑制作用,产业增加值起促进作用。最后,文章从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上海市今后几年内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年:2010
出版单位:环境科学与技术
10.柴达木盆地克鲁克湖全新世气候变化的正构烷烃分子记录
机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克鲁克湖;;正构烷烃;;全新世;;古气候
摘要:对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内的克鲁克湖钻孔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进行了详细定量分析。根据正构烷烃P_(aq)指数和叶蜡烷烃平均链长(ACL_(27~33))等参数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湖区过去12k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在9kaB.P.之前的早全新世气候干旱,9~6kaB.P.是整个全新世相对最湿的阶段,6kaB.P.之后气候又逐渐趋向于干旱,但干旱程度要弱于早全新世。这一全新世气候变化样式与受西风影响的亚洲内陆干旱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样式基本一致,但与同一钻孔沉积物中CaCO_3含量和孢粉A/C值所重建的古气候变化过程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6kaB.P.以后的重建结果。我们推测,6kaB.P.后,禾本科植物在湖盆周围植被中的比例显著增加可能是导致上述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本工作表明,在古环境重建中,采用多指标相,互相验证,互相补充,会有利于获得更准确、更详细的古植被及古气候变化历史。
年:2010
出版单位:第四纪研究
1
2
3
按检索点细分(22)
作者(22)
按资源类型细分(22)
期刊论文(22)
按来源细分(22)
知网(22)
按年细分(22)
2017年(2)
2014年(1)
2012年(5)
2010年(4)
2009年(1)
2008年(2)
2007年(2)
2006年(1)
2005年(1)
2003年(1)
2001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