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10)
碳循环(10)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0条,耗时:0.0689667 秒
1.碳排放权交易的实践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一个文献综述
作者:史丹 ; 张成 ; 周波 ; 杨璐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南京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比较;;实施效果;;影响因素
摘要:作为一种以产权理论和市场交易手段为核心的减排机制,碳排放权交易对于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在先期开展的七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之后,中国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者从碳排放权交易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征收碳税的减碳机制比较、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这四个维度,系统归纳、梳理和评价了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最新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碳排放权交易领域未来可能拓展和细化的研究方向,以便为研究我国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节能减排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年:2017
出版单位:城市与环境研究
2.中国实施省际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在成效
作者:张成 ; 史丹 ; 李鹏飞
机构: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影子价格;;碳强度;;哥本哈根会议
摘要:本文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模拟分析了国情无约束和国情有约束条件下,中国实施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在成效。结果表明:(1)作为碳交易理论基石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样本年间总体趋于上升,省份间和八大区域间的绝对差距均呈现不断扩大态势,但相对差距则趋于不断缩小。(2)以最大化降低全国碳强度为目标,在维持全国GDP总量不变的国情无约束情景下,碳交易能够降低碳强度20.06%。如果放松对全国GDP总量的硬性约束,并对各地区施加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现实约束,实施碳交易能够降低碳强度22.15%。(3)中国当前的整体碳强度推进进程完成了哥本哈根会议承诺的阶段性目标,通过引入碳排放权的省际交易,能有力推进碳强度的改良进程,甚至能满足哥本哈根会议承诺的总体要求。
年:2017
出版单位:财贸经济
3.贸易开放与碳排放转移:来自中国对外贸易的证据
作者:马翠萍 ; 史丹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库兹涅兹;;贸易开放;;投入产出;;隐含碳排放;;碳排放转移
摘要:库兹涅兹曲线显示,1960~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存在"N"形曲线关系,贸易开放对中国人均碳排放存在正向影响,贸易开放程度每提高1%,人均碳排放量增加0.3%。投入产出模型揭示,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27.1亿吨,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39.76%。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碳排放最高,占出口碳排放21.2%。依次为化学工业(10.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8%)、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68%)、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7.53%)。
年:2016
出版单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4.中国碳排放空间相关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作者:刘佳骏 ; 史丹 ; 汪川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关键词:碳排放;;空间相关;;溢出;;增长
摘要:论文利用空间相关模型与空间溢出模型,结合全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碳排放强度与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效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局部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冷点"区与"热点"区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人均碳排放强度局部范围内空间相关性较低,没有出现显著的"凸点"和"凹点"现象;碳排放强度溢出效应显著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与中西部传统能源产品输出省区,人均碳排放溢出效应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环渤海与长三角城市群聚集的省区,中部(两湖、徽、赣)和云贵高原的人均碳排放存在一定集聚效应,但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与其各自省区碳排放占全国份额的发散效应显著,而中西部地区能源产品输出省份与其各自省区所占份额的收敛效应显著。
年:2015
出版单位:自然资源学报
5.产业隐含碳排放与贸易结构匹配下的碳关税研究——以中美贸易为例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投入产出法;;隐含碳排放;;贸易结构;;匹配;;碳关税
摘要: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21个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不同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碳排放呈现产业高度集中的特点。但整体来看,如果仅以产业部门直接碳排放强度估算我国产业碳排放强度,实际上会在很大程度上低估我国产业部门实际碳排放水平。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模式,结合贸易结构的研究发现:位居中美产品贸易额前20位的产品与我国隐含碳排放量较大的产业部门产品具有较强的匹配性。这意味着,一旦欧美等国对我国征收碳关税,将大幅度提高我国产品出口市场的关税水平,从而对中国经济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年:2014
出版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6.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
作者:侯建朝 ; 史丹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电力行业;;CO_2排放;;分解分析;;中国
摘要:电力行业CO_2排放占中国总CO_2排放的比重很大,从电力行业角度研究CO_2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CO_2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不仅考虑电力生产活动对电力行业CO_2排放变化的影响,而且考虑电力输配、国际贸易和终端消费活动的影响,利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把电力行业CO_2排放变化分解为10种驱动因素,并对典型时期和每一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2年,中国电力行业CO_2排放量增长了27.66亿吨,对电力行业CO_2排放增长起促进作用的因素为人均GDP、产业结构、人口总量、输配电损失量、燃料结构、居民生活电耗强度和电力净出口量,其贡献度分别为99.1%、11.3%、8.1%、6.3%、3.9%、2.3%和0.4%。对电力行业CO_2排放增长起抑制作用的因素为产业部门电耗强度、发电煤耗率和电力生产结构,其贡献度分别为-15.6%、-11.1%和-4.6%。典型时期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速放缓对电力生产效率和电力使用效率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无论是区间分解还是逐年分解结果均显示人均GDP是电力行业CO_2排放增长最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预计未来经济还将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随之而来的电力需求增长使得电力行业的减排面临着巨大压力。要想真正实现电力行业CO_2排放的减少,需要从电力行业产业链中发电、输配电、国际贸易和终端电力消费等环节着手,采取有利于减少CO_2排放的综合措施。
年:2014
出版单位:中国工业经济
7.开放经济下单边碳减排措施加剧全球碳排放吗——对碳泄漏问题的一个综述
作者:马翠萍 ; 史丹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碳泄露;;产生途径;;影响因素;;开放经济;;气候变化
摘要:污染避难所假说和要素禀赋假说是碳泄露争议最具代表性的假说。目前单边碳减排措施引致的碳泄露率集中在5%~20%。碳泄露的三个产生途径显示:碳泄露不仅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而且也发生在附件1国家之间。影响碳泄露率的因素很多,但商品国际市场整合程度、进口商品与本国商品的替代程度、化石能源供给弹性、不同行业技术的替代难易程度、碳减排技术、市场机制是影响碳泄露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来看,解决碳泄露的市场手段是边境调节税或者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碳价格。
年:2014
出版单位:国际经贸探索
8.中国碳排放重心转移与驱动因素分析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碳排放;;重心偏离;;能源效率;;产业结构
摘要:本文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重心模型对全国经济总量、碳排放与碳排放强度重心转移轨迹进行研究,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而经济重心却呈现出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轨迹。经济增长是导致碳排放增长的重要因素,能源效率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增长,并且能源效率的区域分布不均衡是导致碳排放重心与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则因碳锁定效应的影响在短时期内尚难较大程度地影响碳减排。据此,本文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施行技术节能仍然是中国降低碳排放最直接、最有力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提高能效是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着力点;政府应继续加强对区域能效的有效监管,保证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法规切实施行;从长远看,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则是降低碳排放的根本措施。
年:2013
出版单位:财贸经济
9.中国、美国、欧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比较研究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山东工商学院;
关键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
摘要:通过横向、纵向对中国、美国、欧盟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比较研究发现:欧盟、美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以氧化亚氮(N_2O)为主,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则主要来自动物肠道及粪便管理、水稻种植的甲烷(CH_4)排放。在不考虑农业碳汇条件下,从三大经济体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源视角来看,未来欧盟氮肥使用的减少以及大宗畜产品数量的下降,都将有助于欧盟农业温室气体进一步减排;相比之下,未来美国氮肥施用量和养殖牲畜数量的增加趋势,意味着美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将会继续增加;而中国由于受人口增加、饮食结构改善等因素影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将会更快地增加。
年:2013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0.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国内初步研究
摘要:与国际技术溢出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相关的国内研究比较有限,主要集中在对能源强度、效率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方面,而仅有一两篇文献从FDI水平方向的技术溢出渠道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初步考察。在能源强度或效率影响方面,如Sun基于我国1980~1994年的数据得出改革开放促进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结论,史丹依据
年:2013
出版单位:经济研究参考
1
按检索点细分(10)
作者(9)
摘要(1)
按资源类型细分(10)
期刊论文(10)
按来源细分(10)
知网(10)
按年细分(10)
2017年(2)
2016年(1)
2015年(1)
2014年(3)
2013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