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20)
气候变化(20)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20条,耗时:0.0440129 秒
1.近115a中亚干湿气候变化研究
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中亚;;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空间分型;;干湿气候变化
摘要:利用1901—2015年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提供的月平均气温、降水、潜在蒸散量以及西班牙比利牛斯生态研究所(IPE-CSIC)创建的12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_(12),对中亚地区近115 a气候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探究中亚地区干湿气候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中亚地区年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表现为东、西部高,中部低,全区呈显著增温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15℃·(10 a)~(-1);年降水量表现为中南部多,东、西部少,除北部哈萨克斯坦平原地区外其他区域降水量均为增多趋势;全区年潜在蒸散量远大于年降水量,且与地形及下垫面联系密切,表现为东西部沙漠地区大,中部山区相对较小的特征;考虑水热平衡的干湿指数SPEI_(12)在哈萨克平原为弱的减小(略变干)趋势,其他区域呈增大(变湿)趋势。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SPEI_(12)进行分解得到6个子区域,各分区气温突变时间东边早于西边,降水量西边显著增多早于东边,且SPEI_(12)突变时间西边早于东边。利用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对SPEI_(12)和降水量不同时间尺度及其变化周期进行分析,得到SPEI_(12)存在准14 a的显著振荡周期,降水量存在准3 a、14 a的显著振荡周期。
年:2018
出版单位:干旱气象
2.近50a来广西各级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作者:覃卫坚 ; 李栋梁
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
关键词:广西;;降水;;气候变化;;气候趋势系数
摘要:利用1961—2012年广西8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分析广西各级降水的气候趋势特征,结果得到:春季大雨和中雨降水占总雨量百分率最大;夏季暴雨百分率最大,其次为大雨和中雨,最小为小雨;秋季中雨百分率最大,其次为小雨和大雨,最小为暴雨;冬季小雨百分率最大,其次为中雨和大雨,最小为暴雨。小雨雨量占总雨量的百分率在春夏季广西大部地区呈减小趋势;中雨雨量百分率在春夏季有减小的变化趋势,秋冬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大雨雨量百分率在春夏秋季变化趋势不明显,冬季有增大的趋势;广西大部分地区暴雨雨量百分率在一年四季里均有增多的趋势,尤其在夏季增多趋势最明显。总的来看,广西的降水结构有向极端强降水转移的发展趋势。
年:2014
出版单位:自然资源学报
3.渭河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进展
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
关键词:渭河流域;;径流变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摘要:渭河是黄河流域的最大支流,流域内径流量在1980年代后发生了锐减,对两岸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都造成了威胁。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在渭河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响应的研究进展。渭河径流空间分布差异大,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年代际丰枯震荡明显;流域内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使得径流量减少;近年来人类活动对径流的直接、间接作用也使得径流量显著下降。同时提出该领域的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并指出在未来研究中,应注重将水文模式与统计方法相结合,就渭河径流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年:2013
出版单位:干旱气象
4.青海湖水位变化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
作者:袁云 ; 李栋梁 ; 安迪
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高原季风;;青海湖水位;;气候变化
摘要:利用1959-2008年青海湖流域刚察和天峻站的降水、气温、风速及布哈河流量、青海湖水位高度、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和青藏高原季风指数等逐月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水位年际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的加强有利于青藏高原冬季风的加强,春末夏初(5~6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有利于青藏高原夏季风的提前(5~6月)加强;冬、春季青海湖流域风速与布哈河流量是引起青海湖水位年际差变化的主要因子;夏、秋季,青海湖水位年际差受流域降水量、风速和流量的共同作用,随着流域降水增加、入湖流量的加大、风速减小,水位年际差呈上升趋势(水位下降速度减慢)。建立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及其对青海湖水位下降趋缓(年际差增大)的概念模型。
年:2012
出版单位:高原气象
5.气候变化对风水蚀复合区的影响
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敦煌戈壁荒漠生态与环境研究站/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
摘要:风水蚀复合区作为农牧交错带的敏感区域,对气候变化有着显著的响应。通过实地考察和气象资料的分析,厘定了风水蚀复合区的概念并对其范围加以界定。由于风水蚀复合区区内气候类型复杂、侵蚀动力多样、风季和雨季的交错分布及其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相当严重,并发育了独特的地貌景观。风水蚀复合区的界限受降水的影响而呈南北摆动,干旱年,向东南方向移动;多雨年,向西北方向移动。
年:2012
出版单位:中国沙漠
6.近50年黄河上游径流量与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作者:蒋元春 ; 李栋梁
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气候学;;径流量;;降水;;气温;;黄河上游
摘要:根据1956—2010年唐乃亥水文站逐月径流量资料和1961—2009年黄河上游兴海、泽库、玛沁、达日、久治、玛多6个代表站的降水量、气温资料,分析了唐乃亥站径流量与黄河上游地区降水和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季的径流量分别占年径流量的14.9%、42.9%、34.7%、7.5%;唐乃亥站年和四季的径流量主要具有4、6、8和16 a左右的周期;20世纪90年代至2002年,唐乃亥站径流量总体处于偏小阶段,但2003年以后径流量呈上升的趋势;黄河上游年、夏季和秋季降水量1990—2002年为偏小阶段,2003年以后为偏大阶段;1961—2009年黄河上游年、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分别为0.36、0.23、0.27、0.37和0.60℃(/10 a);近50 a唐乃亥站年、夏季和秋季径流量与黄河上游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春季径流量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年:2011
出版单位:气象与减灾研究
7.1961-2007年辽宁省降雪量和降雪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机构:沈阳区域气候中心;宁夏气象服务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降雪量;;降雪日数;;辽宁省
摘要:利用辽宁省52个站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量、降雪天气现象资料提取出了逐日降雪数据,分析了近47 a(1961-2007年)的年降雪量和降雪日数的空间分布、长期变化状况、突变和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的降雪量和降雪日数是在1月达到最大值.近47 a降雪量没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降雪日数明显减少,平均每10 a减少1.6 d,降雪日数的显著减少主要表现为微量降雪和小雪日数的减少,尤其是微量降雪日数.辽宁省的降雪量不存在明显的突变点,降雪日数有明显突变,突变时间为1988年.降雪量和降雪日数都存在着6~8 a的周期.
年:2011
出版单位:冰川冻土
8.辽宁省冬半年降雪初终日的气候变化特征
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沈阳区域气候中心;
关键词:辽宁省;;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降雪初、终日间天数
摘要:利用1961—2007年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资料,详细地分析了降雪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情况、突变和周期性特征。辽宁省降雪的初始日期主要集中在10、11月,终止日期主要在3、4月。降雪初始日期在近47年有所推迟;降雪终止日期明显提前,平均每10年提前2.2天。降雪初、终日间天数明显缩短,平均每10年减少3天。降雪的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均存在突变现象。降雪的初始日期、终止日期以及降雪初、终日间天数均存在2~6年的周期。气温与降雪初始日期和终止日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降雪的初始日期与同年10月和11月的平均最高气温相关关系最好,其次是10月和11月的平均气温。
年:2010
出版单位:高原气象
9.青海湖周边年代际气候振动及其对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的响应
机构:青海省气候中心;青海省气象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气候;;变化;;特征;;响应;;青海湖
摘要:利用青海高原1958—2005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统计了青海高原、青海湖周边的降水、气温序列,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其年代际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青海湖周边1958年以来年度和四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秋、冬两季和20世纪90年代升温比较明显。降水量除秋季呈减少趋势外,年度和其他季节均呈增加的趋势。60—90年代青海湖周边除70年代冬季、80年代秋季、90年代夏季气候类型与青海高原不一致外,其他年代和季节气候类型均与青海高原完全一致,该区域年代际气候的振动主要是由青海高原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引起的。
年:2008
出版单位:中国沙漠
10.长江源沱沱河区45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
机构:青海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台,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海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 青海西宁810001,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81,青海西宁810001,甘肃兰州730000,青海西宁810001,青海西宁810001
关键词:长江源区;;气候变化;;沱沱河地区
摘要:利用1959—2003年长江源区沱沱河气象站气温、降水、积雪等地面观测资料,对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45 a来夏季增温比较明显.20世纪90年代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比最冷的80(或60)年代偏高0.6~1.2℃;降水量(含积雪量)冬季呈增加的趋势,夏季呈减少的趋势,秋、春季降水量增加而积雪量减少;年大风日数80—90年代较60—70年代偏多.80年代是夏季温度升高、降水减少、大风日数增多的暖干气候背景,90年代以来继续加剧,并逐步扩展到春、秋季节,使得该区域的草场退化、冰川和冻土消融加快、湿地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年:2006
出版单位:冰川冻土
1
2
按检索点细分(20)
作者(20)
按资源类型细分(20)
期刊论文(20)
按来源细分(20)
知网(20)
按年细分(20)
2018年(1)
2014年(1)
2013年(1)
2012年(2)
2011年(2)
2010年(1)
2008年(1)
2006年(2)
2005年(2)
2004年(1)
2003年(5)
2002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