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6)
气候变化(3)
碳循环(3)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6条,耗时:0.0609745 秒
1.甘肃河东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研究
作者:王丽娟
机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应对方法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气候变暖,基于这一环境下,区域气候随之也发生了改变,甘肃河东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域,这里的气候变化无常,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将气象观测材料利用起来,用于研究这一地区气候变化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影响程度,可使农业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年:2019
出版单位:现代农业研究
2.美国区域碳市场的运行绩效——以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为例
机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绩效;;碳价;;RGGI;;美国
摘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将于2017年启动,学习和借鉴国外碳市场建设经验对我国意义重大。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是美国首个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初期碳市场的低迷之后,2014年起RGGI碳市场逐步走向正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碳价不断攀升,市场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市场不断成熟。RGGI碳市场的建立使得成员州在GDP实现8%的增长情况下,电力行业碳排放实现了40%以上的削减。RGGI一级市场配额拍卖累计收入25.17亿美元,并已进行了10亿多美元的投资(截至2013年年底),用于区域内的能源效率提升、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使用、直接经济援助等项目,较好实现了经济和环境效益。
年:2017
出版单位:生态经济
3.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下提升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能力研究
作者:王丽娟 ; 吴大磊
机构: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温室气体排放;;企业;;MRV
摘要: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与核证(MRV)制度不仅是获取真实准确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重要途径,更是进行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创新、构建基于市场机制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核心内容。企业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需要不断提升其在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上的能力,以适应市场发展和政策要求。本文在对监测报告制度的理论基础、内涵要求及运行机理进行全面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报告能力和管理水平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年:2013
出版单位:南方农村
4.开鲁县58年气候变化特点分析
作者:王丽娟
机构:开鲁县气象局;
关键词:降水;;旱涝变化;;温度与热量
摘要:使用开鲁站1952年至2009年降水、气温、热量、旱涝分级资料分析开鲁地区58年来的气候变化特点。其结果是:开鲁县气温呈波动上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1981年至2009年平均气温比前29年上升1.2℃,各季、各月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降水呈波状变化,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相对多降水期7,0年代为相对少降水期,80年代至90年代为相对多降水期,近12年降水明显减少,为相对少降水期。开鲁县阶段性干旱明显,俗有"十年九旱"之说,近十多年降水减少,干旱严重。
年:2010
出版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5.夏季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中国东部降水的影响
机构: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南亚高压;;气候变化;;中国东部降水
摘要:根据我国1961—2008年气温、降水量的地面观测资料,1971—2000年高空观测位势高度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南亚高压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NCEP再分析资料的气温和位势高度与实际观测值在整个中国地区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适用于中国地区气候年际变化特征的研究。(2)南亚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南亚高压面积指数和东伸指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几乎相同,对中国降水的影响作用也几乎一致。(3)根据奇异值分解和相关分析发现,当南亚高压面积指数偏大、位置偏南时,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偏多;当南亚高压面积偏小、位置偏北时,长江中下游降水量则偏少。造成这种影响的物理机制是当南亚高压偏大、位置偏南时,中国南部及西太平洋洋面受反气旋环流异常的控制,有利于暖湿气流向长江流域输送,且长江中下游为一气流辐合区,造成该地区降水量偏多;当南亚高压偏小、位置偏北时,水汽输送条件较差,且长江中下游为一辐散区,不利于长江中下游降水量的产生。
年:2010
出版单位:高原气象
6.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内生经济增长;;EKC曲线;;能源消费;;碳排放;;中国
摘要: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而且碳排放在大气中的积累会使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因此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基于EKC曲线的经济计量学方法一般是对经济与排放历史数据的相关关系研究,不能很好地反映二者之间的动力学机制。为此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Moon-Sonn基础上进行改进,首先从理论上得到了最优经济增长率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倒U曲线关系的必要条件,即能源的产出弹性小于0.5;接着将投入产出分析得到的反映技术进步下的能源强度代入模型,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了预测,同时得到了最优增长路径下的能源消费走势,进而通过对能源消费结构和不同能源品种的碳排放系数的预测和估计,以及对分品种能源碳排放的汇总计算得到了中国未来能源消费所产生的总的碳排放走势。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我国分别在2043年和2040年达到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此外,本文对能源强度不同下降速率对能源消费高峰的影响进行模拟发现,当降速为4.5%~5%时,能源高峰将出现在2040年前,此时的人均GDP为10万元左右,与OECD国家的高峰时收入一致;而且分3种情景模拟了可再生能源替代政策对碳排放高峰的影响,发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可以明显降低碳排放量,但对高峰年份到来的时间影响甚微。
年:2009
出版单位:地理学报
1
按检索点细分(6)
作者(6)
按资源类型细分(6)
期刊论文(6)
按来源细分(6)
知网(6)
按年细分(6)
2019年(1)
2017年(1)
2013年(1)
2010年(2)
2009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