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5)
气候变化(3)
碳循环(2)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5条,耗时:0.0409832 秒
1.环京津区域城市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机构: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省地理信息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碳排放;;碳排放强度;;时空差异;;环京津区域
摘要:利用2000-2013年的土地利用、能源消费量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环京津区域5个城市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3年,环京津区域城市净碳排放总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00年的4 264.21万t增加到2013年的20 389.78万t,年均增加约1 240.43万t,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起主导作用。2)环京津区域5个城市净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间差异性均较大,其中净碳排放总量唐山市最高,其次为石家庄、张家口、保定和廊坊。以2011年为例,唐山市净碳排放总量高于其他4个城市总量之和;单位GDP碳排放量唐山和张家口最高,且两市较为接近,其次为石家庄、保定和廊坊。3)近14年环京津区域单位GDP碳排放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2000-2005年表现为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并于2005年达到近14年的峰值1.8t/万元;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张家口市表现出较强的碳汇功能,然而其人均GDP相对较低,单位GDP碳排放量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碳减排相应措施和对策。
年:2016
出版单位: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评价我国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对植树造林与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英文)
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奥地利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关键词:植树造林;;碳平衡;;气候变化;;区域气候模式;;InTEC模型
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鄱阳湖流域实施造林再造林工程,该区域森林面积大幅增加。大规模植物造林可能极大地影响该区域森林碳库与碳收支的变化。因此,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流域碳平衡对中国碳循环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对于该地区长时间尺度的碳平衡,特别是在未来气候变化和CO2浓度上升的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趋势的了解不多。本研究利用过程模型InTEC模型结合区域气候模式(RIEMS 2.0)模拟的未来气候资料估算了鄱阳湖流域1981-2050年碳收支情况。1981-2000年,年NPP的快速增加主要归因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森林土壤有机碳(0-30cm)在植树造林初期每年降低1%。同时该地区森林在过去20年期间从碳源转化为碳汇。2040-2050年森林总碳库相比较2001-2010年增加0.78 Pg C。基于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增加(A1B)背景下,鄱阳湖流域NEP趋向于稳定(20-30 Tg C y(-1)),除了少数年份因为干旱引发了大的碳汇损失。模拟结果同样表明水分是控制该地区NEP年际变化的主要因子而NPP的年际波动主要受到温度的影响。
年:2013
出版单位: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3.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机构: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080,北京100080,北京100080,北京100080,北京100080,北京100080,北京100101,北京100029,北京100101
关键词:减排策略;;碳排放;;碳汇;;能源结构;;碳税;;消费行为;;气候变化
摘要:未来我国参与气候谈判以及制定减排策略应基于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科学判断,即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何,我国限排增汇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可行的减排措施有哪些,实施不同的减排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如何。通过对中国科学院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试图回答上述问题,并给出部分观点和结论,作为决策参考的基础。
年:2006
出版单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4.气候变化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 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 北京100875,北京100875,北京100101
关键词:土壤异养呼吸;;净初级生产量;;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气候变化;;中国
摘要:基于生态系统碳平衡方程以及净第一性生产力(NPP) 和气候资料反演了1km分辨率的中国土壤异养呼吸系数(aij),结果表明:aij总体上是东南和东北地区高,西北地区低;和NPP相比,东南沿海和华南的大部分地区的aij值并不大,而在东北北部和东部有大面积的aij高值区。这表明当气候适宜时,这些地区的土壤异养呼吸将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在假定气温平均升高1.5 oC,降水平均增加5%的情景下,对中国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的研究表明:生态系统与大气的碳通量都有所增加,其中NPP平均增加了6.2%,土壤异养呼吸平均增加了5.5%,不同生态系统的NEP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最稳定最有潜力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是北方落叶针叶林;对人工植被而言,最多最稳定的碳汇是一年一熟作物;而双季稻连作喜温作物和单(双) 季稻连作喜凉作物生态系统起着较稳定的碳源作用。
年:2004
出版单位:地理学报
5.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5,北京100101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储量;;气候;;人类活动;;偏相关;;耕地;;中国
摘要:对中国1998年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的2000多个土壤剖面中碳储量与年平均温度(T)、年降水量(P) 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温度带下具有很大的差异,在T ≤10 oC的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的负相关性最强;在10 oC 20 oC的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都很差。由于温度和降水在中国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因此在相关分析中宜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受人类耕种的影响,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与温度、降水相关性远低于非耕地土壤。对具有相同土壤属性和气候条件的同一地区的耕地土壤与非耕地土壤样本进行的配对检验表明,耕地土壤与非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地利用的改变在总体上导致了土壤碳的释放。
年:2003
出版单位:地理学报
1
按检索点细分(5)
作者(5)
按资源类型细分(5)
期刊论文(5)
按来源细分(5)
知网(5)
按年细分(5)
2016年(1)
2013年(1)
2006年(1)
2004年(1)
2003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