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4)
气候变化(1)
碳循环(2)
清洁能源(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4条,耗时:小于0.01 秒
1.基于地区间能源-碳排放-经济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经济结构调整
机构: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EJB School of Planning & Public Policy,Rutgers University;国家信息中心;亚洲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碳排放;;产业结构调整
摘要:鉴于中国2030年碳强度比较2005年下降60%约束条件以及GDP增长目标,本文认为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有助于中国实现这一目标,并提出一个多区域多夫曼-萨缪尔森-索罗模型。它不同于前人国家能源的优化投入产出模型,自编制能源-碳排放-经济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以全国为一个系统,反映各地区隐含于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然后应用线性规划方法给出经济增长最大化和碳减排双目标下各地区分产业碳排放指标以及结构调整规划。当设定供给和需求平衡和能源使用变化的实际条件约束,模型结果表明应该削减能源消耗并将重工业转移出中国地区。当GDP年增长6.5%时,总碳排放量与2010年水平相比上升1.6%,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度下降4.4%。东部(0.6%)碳排放份额下降,中部地区和北部沿海的碳排放份额将上升(1%和0.2%)。欠发达地区高碳排放的金属压延业和金属加工制造业产出比例下降迅速。在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下降0.9%,在西北和西南地区下降0.8%,因低碳排放的服务业的房地产业、金融和其他服务业的产出比例上升被抵消,在东部、南部沿海和京津分别增长5.8%,5.3%和5.1%。中国经济下行造成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深。能源结构趋向清洁化将减轻中国整体重工业和中部地区能源工业的碳减排压力,减排关键是对落后地区提高技术转移和合作。
年:2018
出版单位:管理评论
2.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强度分析
机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碳排放强度;;结构分解分析;;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产出技术结构效应;;最终需求总规模效应;;中国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中国区域间经济关联。本文利用最新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结构分解分析对2007—2012年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解析,据此判断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中国整体和八大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区域降幅最高,南部沿海区域降幅最低;(2)中国碳排放强度降幅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区域,而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小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区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收敛性;(3)得益于节能技术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等,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导致中国碳排放强度降低,而最终需求总规模效应则抑制碳排放强度降低;(4)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对碳排放强度降低的贡献最大,而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的贡献却相对较小;(5)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未来中国碳减排政策应避免"一刀切",还要注重区域间横向联合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投入,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减少对高碳性产品的依赖。
年:2017
出版单位:资源科学
3.中国区域碳排放空间计量研究
机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空间杜宾面板数据模型;;空间外溢性;;STIRPAT
摘要:如何从空间视角实现经济发展与碳减排双赢,是建设"美国中国"的重要推手,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STIRPAT模型,从区域层面构建碳排放驱动因素扩展STIRPAT模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规模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地区间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示范和带头作用,驱动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影响碳排放,除能源价格外,其他影响因素均表现出显著性。因此,实现碳减排需要充分考虑空间相关性、异质性和外溢性,稳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大技术创新步伐,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消费结构,适度提高能源价格,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对外商投资的甄别。
年:2013
出版单位:经济与管理
4.哥本哈根会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气候变化研究与国际谈判中的“BAU情景”
机构: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
摘要:欧盟在其哥本哈根谈判立场文件中提出"发展中国家需要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适当行动到2020年比其BAU情景减排15%~30%"。它反映了两点主要信息:一是理解中国未来工业化时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会继续上升;二是认可中国比照"原"工业化路径(即BAU情景)进行相对减排的努力。然而,在与欧盟委员会相关官员和专家的交流讨论以及自己的研究当中,作者感到以下的问题不可忽视:一是欧盟这一关于BAU情景的立场,并未引起中国足够重视;二是欧盟提出的BAU情景和相对减排的目标值并不严谨。欧盟承认并愿意就此与中国进行深入讨论和进一步研究。作者认为,就BAU情景和相对减排的概念与思路开展深入分析,既有利于中国与欧盟和国际社会加强对话与合作,又可以更好地使用国际通用语言和研究方法,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对话及谈判,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和利益。
年:2009
出版单位:国际经济评论
1
按检索点细分(4)
作者(4)
按资源类型细分(4)
期刊论文(4)
按来源细分(4)
知网(4)
按年细分(4)
2018年(1)
2017年(1)
2013年(1)
2009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