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4)
气候变化(1)
碳循环(3)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4条,耗时:0.0239889 秒
1.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强度分析
机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词: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碳排放强度;;结构分解分析;;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产出技术结构效应;;最终需求总规模效应;;中国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中国区域间经济关联。本文利用最新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结构分解分析对2007—2012年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解析,据此判断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中国整体和八大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区域降幅最高,南部沿海区域降幅最低;(2)中国碳排放强度降幅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区域,而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小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区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收敛性;(3)得益于节能技术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等,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导致中国碳排放强度降低,而最终需求总规模效应则抑制碳排放强度降低;(4)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对碳排放强度降低的贡献最大,而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的贡献却相对较小;(5)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未来中国碳减排政策应避免"一刀切",还要注重区域间横向联合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投入,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减少对高碳性产品的依赖。
年:2017
出版单位:资源科学
2.对我国碳市场的直接排放权与间接排放权交易的思考
作者:李继峰
机构:国家信息中心;
关键词:碳市场;;直接排放权;;间接排放权
摘要:在各地区碳市场试点方案设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在碳市场建设中如何考虑直接排放权和间接排放权?本文认为,为了确保试点地区碳市场的减排影响力能够延伸到电力需求侧,不仅应该把这两种排放权同时纳入碳市场,而且应该纳入同一个交易体系,实现彼此交易。这既拓展了碳市场的影响范围,也恰好适应了我国现行电价管理体制下,电价调整受到碳价格影响较小的特点。同时,本文根据经济学分析对如何设置间接排放权给出了具体方法和建议。
年:2012
出版单位:特区经济
3.哥本哈根会议前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气候变化研究与国际谈判中的“BAU情景”
机构: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
摘要:欧盟在其哥本哈根谈判立场文件中提出"发展中国家需要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适当行动到2020年比其BAU情景减排15%~30%"。它反映了两点主要信息:一是理解中国未来工业化时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会继续上升;二是认可中国比照"原"工业化路径(即BAU情景)进行相对减排的努力。然而,在与欧盟委员会相关官员和专家的交流讨论以及自己的研究当中,作者感到以下的问题不可忽视:一是欧盟这一关于BAU情景的立场,并未引起中国足够重视;二是欧盟提出的BAU情景和相对减排的目标值并不严谨。欧盟承认并愿意就此与中国进行深入讨论和进一步研究。作者认为,就BAU情景和相对减排的概念与思路开展深入分析,既有利于中国与欧盟和国际社会加强对话与合作,又可以更好地使用国际通用语言和研究方法,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对话及谈判,最大限度地维护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和利益。
年:2009
出版单位:国际经济评论
4.对我国未来减排温室气体的评价模型及应用
机构: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国情;;温室气体减排;;经济-能源-环境模型
摘要:本文在INET模型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模型发展经验,提出了改进的经济一能源一环境(3E)模型。模型着眼于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状况和统计数据不易收集等具体情况,改进了交互界面,引进了技术改造投资、电力负荷曲线等工具,构造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温室气体减排/限排问题的模型工具。
年:2003
出版单位: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
按检索点细分(4)
作者(4)
按资源类型细分(4)
期刊论文(4)
按来源细分(4)
知网(4)
按年细分(4)
2017年(1)
2012年(1)
2009年(1)
2003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