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38)
气候变化(29)
碳循环(8)
碳储碳汇(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38条,耗时:小于0.01 秒
1.河南省典型区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新乡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水土资源;;碳排放;;农业;;河南省
摘要:农业水土资源开发是导致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不仅有助于从资源耦合的视角深化碳排放效应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而且对于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河南省13个典型村庄的农户调查数据,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从水土资源开发的不同环节来看,土地投入导致的碳排放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碳排放源;(2)就不同作物而言,小麦生产过程中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大于玉米和花生的;(3)就不同地区而言,豫东与豫北的碳排放强度要大于豫南与豫西的,其中,生产资料投入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地形条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碳排放的大小;(4)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差异明显,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碳排放强度要远大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碳排放强度。建议未来应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农业节能和节水技术、规模化经营、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来降低农业水土资源开发的碳排放强度。
年:2019
出版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作者:杨青
机构: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
摘要:本课例在"2018年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授课时间:2018年9月28日;授课地点:浙江省湖州中学。一、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Ⅰ)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课标分析
年:2019
出版单位: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3.城市居住区周边土地混合度对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的影响——以南京市江宁区典型居住区为例
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土地混合度;;通勤交通;;碳排放
摘要: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和都市空间结构是当前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结合对南京市江宁区典型居住区的调研数据,文章初步分析了城市居住区周边土地混合度对通勤交通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中心区土地混合度与通勤交通碳排放呈高度负相关;(2)在通勤交通碳排放中,私家车通勤碳排放占主导地位;(3)不同小区居民通勤交通碳排放呈现明显差别,城市中心区居民低碳排通勤交通方式特征显著,而城郊居民通勤方式呈现高碳排特征;(4)城市中心区土地混合度与低碳出行比例呈高度正相关。未来,应适当提高各城市功能区土地混合度,改善居民的通勤结构,进而减少通勤交通产生的碳排放,构建低碳城市。
年:2018
出版单位:人文地理
4.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基于285个地级市截面数据的分析
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关键词: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空间格局;;中国
摘要:采用2013年我国285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截面数据,在对城市碳排放进行核算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机制进行定量解析,探讨了城市碳排放不同类型区的特点和空间差异,提出了不同类型城市的低碳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及其强度分布在空间上具有明显差异,且存在不匹配现象。(2)人口、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因素是城市碳排放的关键影响要素。(3)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城市碳排放的差异分为四种类型,各类城市碳排放的主导影响因素差异明显。据此,针对不同类型城市提出差别化的低碳发展政策建议。
年:2018
出版单位:资源开发与市场
5.郑州市典型产业用地效益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研究——基于181家企业的调查
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关键词:土地利用;;用地效益;;碳排放;;典型产业;;Tapio脱钩模型;;郑州
摘要:研究目的:从企业视角探讨用地效益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并提出低碳、集约的产业用地方式和发展模式。研究方法:基于郑州市2012—2015年181家典型企业的调研数据,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Tapio脱钩模型等方法分析不同产业用地效益和碳排放强度的关系。研究结果:(1)产业用地效益水平整体不高且行业差异明显,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用地效益水平最低,烟草制品业用地效益水平最高;(2)大多数产业碳排放强度小于0.1 t/m2,且年际变化波动较小,碳排放强度最大的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最小的是汽车制造业;(3)不同产业用地效益和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差异明显,且两者间的脱钩状态随时间波动较大,2012—2015年以扩张负脱钩和强脱钩为主。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产业为扩张负脱钩;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为强脱钩。研究结论:不同产业用地效益和碳排放强度的相关性和脱钩状态差异明显,建议未来应采取差别化的发展模式和策略,比如农副食品加工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产业应重点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等产业则应重点通过土地集约利用降低碳排放强度。
年:2018
出版单位:中国土地科学
6.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城市碳排放;;空间分布;;碳减排
摘要:城市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集中分布的区域,是重要的碳排放源。本文基于中国2005-2013年各城市的相关数据,利用GIS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城市的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结论:2005-2013年,中国市域碳排放量稳定增加,空间区域差异呈现"高-低-高-低"的态势,同时形成了东北、京津冀、成-渝经济圈、长三角这些高碳排放量集聚区;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单位GDP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城市碳减排和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
年:2017
出版单位:环境经济研究
7.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亚地区水文环境的影响评估
机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大学干旱生态环境研究所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水文环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中亚地区
摘要:中亚地区是我国天气的上游区,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必须要保证该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首当其冲.研究和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亚地区水文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百年来中亚地区气候有暖湿化趋势,气温增温持续时间较长且增温幅度较大,近50 a增暖更加明显(0.47℃·(10a)~(-1)),其中冬季增温最快,预估未来会延续变暖的态势;同时20世纪80年代之后降水量持续波动上升.气候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湖泊变迁造成了重大影响,人类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近50 a来锡尔河和阿姆河入咸海径流量均呈减少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之后拦水蓄水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加上灌溉用水的增加,导致两河入咸海水量骤减;而1987年之后两河入咸海水量回升,主要是气温回暖、降水增多,加速了常年积雪和冰川融化,使得进入河道的径流量增加.同时,湖泊水位下降,面积收缩,水质恶化.中亚水资源问题主要是跨国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恶化问题,要做好水资源评估和用水规划工作,建立覆盖全区域的水资源环境监测网络.中亚国家需要共同参与制定一套完整的、综合考虑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因素的水资源管理政治立法决策体系,构建中亚各国人水和谐、互利共存的水资源新秩序,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支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年:2016
出版单位:冰川冻土
8.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机构:大连民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污泥;;人工湿地;;二氧化碳
摘要: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大量研究表明,湿地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重要碳汇,对于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由于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湿地碳汇功能有所减弱。污泥干化芦苇床是将人工湿地技术和污泥干化床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污泥处理技术,其结构是由浅层床体中的填料和芦苇等湿地植物组成。本文探讨了芦苇床的碳汇与碳释放受到温度、污泥、阳光等的影响情况,并针对芦苇床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阐述。
年:2016
出版单位:黑龙江科技信息
9.末次盛冰期以来沙漠-黄土过渡带植被演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沙漠/黄土过渡带;;MIS3阶段;;花粉记录;;植被演替;;增温响应
摘要:末次盛冰期(LGM)以来的增温期和全新世高温期是人类古文化进步的重要时期。黄土高原北部沙漠-黄土过渡带两个自然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分析结果显示,该区LGM以来为草原植被景观,但优势群落和伴生植物随气候变化而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变化对植被演替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气候干冷时,以耐干旱的草本植物种属为主,群落成分单一,植被盖度低;增温期和高温期,出现少量暖温带乔木植物如胡桃科、栎属等,植被盖度高,群落发育良好。全新世暖期是植被发育良好、植被盖度高的适宜期。本研究为黄土高原地区未来增温下植被响应的分析提供了历史相似型。
年:2016
出版单位:人类学学报
10.气候变化对天山山区高寒盆地水资源变化的影响——以巴音布鲁克盆地为例
机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新疆气候中心;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水资源;;气候变化;;降水量;;径流量;;天山山区;;巴音布鲁克盆地
摘要:巴音布鲁克盆地河流的径流演变过程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利用气候敏感法和水量平衡法,定量分析变化期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巴音布鲁克盆地变化期(1994—2010年)的年径流量比基准期(1960—1993年)增加了27.29%,其中约66.52%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径流量影响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的变化,降水量变化对巴音布鲁克盆地径流增加的贡献率为62.67%,而受温度升高引起冰川融水量增加对径流量的影响为21.28%,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为12.2%,其中还包括盆地土壤水量变化的影响。
年:2016
出版单位:干旱区研究
1
2
3
4
按检索点细分(38)
作者(38)
按资源类型细分(38)
期刊论文(38)
按来源细分(38)
知网(38)
按年细分(38)
2019年(2)
2018年(3)
2017年(1)
2016年(4)
2014年(2)
2013年(3)
2012年(3)
2011年(2)
2010年(2)
2008年(1)
2007年(1)
2005年(3)
2004年(1)
2003年(4)
2002年(2)
2001年(1)
2000年(1)
2000年及以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