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14)
气候变化(12)
碳循环(1)
碳储碳汇(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4条,耗时:0.0529738 秒
1.不同地质背景水库区夏季水-气界面温室气体交换通量研究
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水-气界面;;温室气体交换通量;;静态箱法;;模型估算法;;地质背景
摘要:岩溶水库水化学特征受碳酸盐岩溶蚀风化产物所控制,形成"富钙偏碱高溶解无机碳"的特殊环境,其水-气界面温室气体交换特征、过程及影响因素与其他非岩溶水库存在较大差异.为揭示不同地质背景控制下典型水库水-气界面温室气体交换的特征及控制机制,选取广西三座不同地质背景的水库[大龙洞水库(岩溶水库)、五里峡水库(半岩溶水库)、思安江水库(非岩溶水库)],同时运用静态箱法(FC)和模型计算法(TBL)对其水-气界面温室气体(CO2、CH4)交换通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均显示,大龙洞水库库区和出库水体均为大气CO2、CH4的源;五里峡水库库区总体上为大气CO2的汇、大气CH4的源,其出库水体均为大气CO2、CH4的源;思安江水库库区均为大气CO2的汇、大气CH4的源.2无论是岩溶水库还是非岩溶水库,其出库水体温室气体排放量远大于库区,如何控制水库出库水体的CO2、CH4释放问题值得关注.3在没有大量淹没土壤有机质和植物的情况下,由岩溶地下水补给的水库水-气界面CH4交换通量与其他半岩溶水库和非岩溶水库差别较小,但由于富含DIC水体的输入及受水库热分层的影响,其CO2交换通量要明显高于其他非岩溶水补给的水库.
年:2015
出版单位:环境科学
2.岩石风化碳汇研究进展:基于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分析
机构: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岩石风化碳汇;;通量变化;;时间尺度;;IPCC报告
摘要:岩石风化碳汇特别是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积极参与了全球碳循环过程。最新的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AR5)指出全球岩石风化碳汇约为0.4 Pg C/a,占不平衡碳通量的1/2~1/3,并改进和区分了岩石风化碳汇的时间尺度,将硅酸盐岩风化碳汇时间尺度视为104~106年,碳酸盐岩风化碳汇时间尺度视为103~104年。AR5报告将岩石风化碳汇列为CO2移除的4种方法之一,其碳酸盐岩风化碳汇时间尺度属于百年至千年级。虽然AR5报告提出了前述新认识,但仍认为岩石风化碳汇速率太慢,未纳入全球碳收支核算。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R5报告目前对岩石风化碳汇在通量、时间尺度和风化碳汇效应等方面认识的不足,提出了加强岩石风化碳汇速率、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尺度转换方面的研究建议,以期进一步加强岩石风化碳汇研究工作,为平衡全球碳收支做出科学贡献。
年:2015
出版单位:地球科学进展
3.高分辨率石笋记录的三峡库区小冰期气候变化
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
关键词:石笋;;氧同位素;;亚洲季风;;小冰期;;三峡库区
摘要:基于重庆水鸣洞石笋(NSM03)7个230Th年代数据和438个δ18O数据建立三峡库区1250~1750 A.D.时段分辨率约为1 a的δ18O记录。分析显示石笋δ18O值在1280 A.D.开始迅速偏重,在1300 A.D.附近偏到近500 a来最重,显示季风迅速减弱,库区进入小冰期。石笋记录显示小冰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干湿波动,特别是在1400~1650 A.D.时段石笋δ18O值高频振荡,显示季风降水处于频繁波动期。功率谱分析显示石笋δ18O序列具有显著树轮Δ14C周期和ENSO准周期,揭示太阳活动是小冰期主要驱动因素,同时受到海气耦合作用影响。
年:2013
出版单位:地理科学
4.35000 a BP以来四川洪雅的孢粉记录与气候变化
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孢粉记录;;孢粉带;;植被;;气候变化;;石笋记录;;四川洪雅地区
摘要:运用古气候参数方法对四川洪雅GMH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结合定年数据,分析出本区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并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从大约35 670aBP以来,四川洪雅地区总体经历了暖湿—温润—凉干—温润—冷干—温湿—凉润—暖湿—温润的气候变化过程,其间多有反复;GMH剖面孢粉记录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在古气候变化的大趋势上基本一致,对H3、H2、H1、YD等气候事件反映明显;E带(21 100-17 000a BP)对应的降温减湿期较石笋记录提前出现与研究区位于第一、二级阶梯过渡地带、山前台地的地貌特征有关;对比发现I带中的温干气候期(约2 150aBP前后)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意义。
年:2012
出版单位:中国岩溶
5.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滇西北高原的孢粉记录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对比研究
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滇西北高原;;香格里拉;;孢粉记录;;石笋记录;;孢粉带;;植被;;气候变化
摘要:运用古气候参数方法对滇西北高原YXL剖面进行孢粉分析,结合定年数据,重建了该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并与我国南方石笋记录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从大约31 570 cal.yr BP以来,滇西北高原总体经历了温凉偏干-冷干-略转暖湿-冷干-转暖增湿-冷干-转为暖湿-温和偏干-温凉偏干的气候变化历程,其间多有反复;YXL剖面孢粉记录与董哥洞、葫芦洞石笋记录在古气候变化大趋势上基本一致,对H2、H1、YD、MWP、LIA等气候事件反映明显;YXL剖面孢粉记录中全新世大暖期升温增湿的速度慢于石笋记录和冰芯记录,其干冷气候期持续时间较长,这些特点均与高原环境有关,并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意义。
年:2011
出版单位:中国岩溶
6.公元8世纪以来贵州荔波石笋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记录
机构: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湛江海洋大学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系;Geology and Geophysics Department Minnesota University,MN55455,USA;国家级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处;
关键词:石笋氧同位素;;ICPMS2-30Th定年;;古气候记录;;贵州荔波龙泉洞
摘要:通过中国贵州荔波龙泉洞L 1及L 2两根石笋19件ICPM S230T h测年和459件氧稳定同位素分析,L 1时限范围为918-1910aA.D.,L 2为724-1888aA.D.;稳定同位素样品的平均分辨率分别为6.6a和3.6a。两根石笋1δ8O记录取得了平行一致的结果,石笋记录可分为3个气候期,即:中世纪冷期(公元8世纪-995aA.D.),石笋1δ8O总的偏重,变化幅度较小,最轻为-8.84‰,最重为-6.72‰,平均值为-7.76‰;中世纪暖期(995-1340aA.D.),石笋记录为两峰夹一谷,200年级的一个半旋回,δ18O最轻为-9.47‰,最重为-6.58‰,平均值为-7.94‰;小冰期(1340-1880aA.D.),石笋记录为四谷三峰相间交替,即季风表现出由弱到强的200年级3个半旋回,1δ8O最轻为-9.50‰,最重为-6.07‰,平均值与中世纪暖期基本一致,为-7.92‰,但变化幅度要大一些,特别是弱季风期要偏重一些。L 1及L 2两石笋δ18O记录可以很好地和中国中东部物候记录对比。在总体变化格局上也可以和格陵兰冰芯记录进行对比。石笋记录也可以与宇宙核素产率及太阳耀斑记录进行对比,小冰期中石笋δ18O记录的4个低谷期(弱季风期),正好与宇宙核素产率及太阳耀斑曲线的低谷区相对应,并分别可以和太阳黑子1810年达尔顿极小值、1645-1715年蒙德极小值、1420-1530年的斯波瑞尔极小值、1280-1440年的沃尔夫极小值一一对应。太阳黑子的变化,直接改变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说明低纬度地区短尺度季风气候直接响应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年:2008
出版单位:中国岩溶
7.气候变化—岩石中的纪录
机构:国际地球年中国全委会秘书处
关键词:古气候学;气候学
摘要:无
年:2008
8.气候变化的岩溶记录
机构: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气候变化 岩溶 记录
摘要: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适用作高等院校全球变化、第四纪地质、地理、岩溶、环境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及本科生教材,同时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参考。
年:2009
9.重庆新崖洞XY2石笋δ~(18)O记录的57~70kaBP古气候变化及其对D-O和H事件的反映
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重庆400715,重庆400715 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桂林541004,重庆400715 成功大学地球科学系,台南70101,桂林541004,重庆400715,重庆400715,重庆400715,桂林541004,桂林541004,桂林541004
关键词:重庆新崖洞;;石笋;;δ~(18)O;;D-O暖事件;;H6冷事件;;MOIS4
摘要:重庆新崖洞XY2石笋57~70kaBP之间的高分辨率δ18O记录在相当于冰芯记录中的D-O18暖事件时期,复现了冰芯记录中的“缓慢变冷,快速变暖”的气候转换特征.δ18O在59和64kaBP分别有极小值,反映气候相对暖湿,夏季风较强;而在60kaBP有极大值,夏季风较弱.它们分别对应于北半球高纬度记录中的Dansgaard-Oeschger(D-O)17至18暖事件以及Heinrich6(H6)冷事件.这与葫芦洞(Hulu)MSL石笋的记录相当一致,但是两者与董歌洞(Dongge)D4石笋的记录差异较大.这说明石笋δ18O记录在反映夏季风变化时,空间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别.要取得中国东部夏季风变化的整个格局,多地点多记录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此外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不同的是,高分辨率石笋δ18O记录均显示在MOIS4的最冷时期(64~65kaBP)中国东部地区的气候对应于D-O18暖事件,说明海陆相的气候变化是有差异的.
年:2007
出版单位: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0.重庆新崖洞XY6石笋4.5ka以来高分辨率δ~(18)O、δ~(13)C记录的气候变化
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实验室,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实验室,重庆400715,重庆400715,美国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Los Angeles CA 90089,重庆400715,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实验室,重庆400715,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地球化学与同位素实验室,重庆400715
关键词:重庆;;石笋;;氧碳稳定同位素;;全新世中晚期;;古气候
摘要:对采自重庆市东北部奉节县新崖洞XY 6石笋进行ICP-M S-U系测年表明,该石笋生长时期为4.5~0.25 ka。石笋在4.5~4.1ka、3.2~2.5ka、1.85~1.5ka期间相对偏负的1δ8O和1δ3C值记录了3个相对湿润的时期;其中以4.5~4.1ka时期δ18O最偏负,之后突然偏重,表示了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快速结束;之后东亚夏季风在波动中逐步减弱。该石笋没有明显记录到发生在1.1~0.9ka的“中世纪暖期”事件。在4.1~3.2ka、2.5~1.85ka、0.5~0.25ka期间相对偏正的1δ8O和1δ3C值代表3个相对冷干的时期,0.5~0.25ka是欧洲小冰期事件在本地区的表现。该地区气候在1.5~0.5ka相对平稳,从前半段的相对暖湿过渡到后半段的相对冷干。XY 6石笋1δ3C与1δ8O具有非常一致的变化趋势,可能暗示了该地区为“暖湿、冷干”的水热配套模式,也表明本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快速的,并没有明显的滞后期。δ13C与δ18O变化峰值的差异表明,在东亚季风区植被变化不仅取决于夏季降水的多寡,可能更主要的是受制于有效湿度的变化。
年:2006
出版单位:中国岩溶
1
2
按检索点细分(14)
作者(13)
摘要(1)
按资源类型细分(14)
期刊论文(12)
电子图书(2)
按来源细分(14)
知网(12)
馆藏(2)
按年细分(14)
2015年(2)
2013年(1)
2012年(1)
2011年(1)
2009年(1)
2008年(2)
2007年(1)
2006年(1)
2002年(1)
2000年(1)
2000年及以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