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47)
气候变化(17)
碳循环(29)
管理 政策 制度(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47条,耗时:小于0.01 秒
1.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分析及预测研究
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
关键词: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分析;;预测;;ARIMA
摘要:当前,居民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生活部门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能耗部门,随着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还将持续增长。文章对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ARIMA模型对2016—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5年,中国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碳排放增速和占比于2005年超过农村;城市煤品碳排放波动下降,油品碳排放比2005年增速加快,到2015年与煤炭碳排放相差0.073 5亿吨。农村居民煤品碳排放仍然较高,油品和气品碳排放增幅远低于城市;到2025年,居民能源消费碳排放达到7.87亿吨,年均增长率7.13%;煤品碳排放持续下降,但减速较缓,油品碳排放自2016年起超过煤炭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年:2019
出版单位:生态经济
2.我国西部地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评价
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关键词: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城市;;PSR框架;;综合评价法;;指标体系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城市自然气候系统敏感且脆弱,主动适应能力处于落后阶段,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阻力大。文章以西部地区适应型试点城市和个别省会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参考"压力—状态—响应"(PSR)环境指标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评价法即层次分析法和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建立评价模型,根据综合指数评价结果将城市的适应能力划分为Ⅰ级低水平、Ⅱ级中等水平和Ⅲ级高水平。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整体为Ⅱ级中等水平,城市化进程相对稳定,城市状态指数基本分布在中等水平,压力层的适应能力指数相对状态指数的变化具有时间上的差异,响应指数变化具有滞后性;相对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城市所面临的气候变化压力更具有不稳定性,而响应能力较好;根据适应能力指数等级将城市适应能力类型分为"初阶型""中阶型"和"高阶型"。
年:2019
出版单位:生态经济
3.基于入户调查数据的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评估
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调查数据;;居民生活碳排放;;评估;;中国
摘要:采用中国大陆31个省区居民生活碳排放调研数据,基于碳排放系数、投入产出和消费者生活方式3种方法对中国整体、城乡、区域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评估,并从户均、人均和排放结构3个角度揭示中国居民生活排放现状,旨在了解当前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城镇户均居民生活碳排放是农村的1.48倍;城镇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是农村的1.82倍;西南区户均和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均最小,分别为6.89 t CO_2/户和2.06 t CO_2/人;晋陕内蒙古区户均居民生活碳排放最大,为9.52 t CO_2/户;东北区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量最大,为3.15 t CO_2/人;医疗保健、热力、煤炭、食品和电力消费是居民生活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通过对中国居民生活直接能耗和间接消费产生的碳排放进行基础性和系统性研究,不仅可以明确不同消费行为在居民生活碳排放中的贡献,而且为中国政府提出的减排目标和达峰目标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年:2018
出版单位:科学通报
4.气候变化问题多学科协同机制实践研究
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
关键词:气候变化;;多学科协同;;社会学;;伦理学;;哲学
摘要: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全球气候正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各种环境事件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所共同面对的挑战。相关学科基于本学科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范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文章以社会学、伦理学、哲学为视角,横向梳理了相关学科对气候变化问题介入的原因、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评述。综合分析和探讨了气候变化问题研究中学科间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以学科间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观点,进行学科间的跨界交流与探讨,探讨学科间的协调,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文化内涵,构建多学科间的研究范式,促进学科间的有机交流与融合,以推进气候变化的减缓与适应行动。
年:2018
出版单位:生态经济
5.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评价及影响机制分析——基于中国省会城市视角(英文)
机构:Information Center for Global Change Studies, Lanzhou Information Center, CAS;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China's Environmental Systems, College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Lanzhou University;
摘要:Household CO_2 emissions were increasing due to rapid economic growth and different household lifestyle. We assessed per capita household CO_2 emissions(PHCEs) based on different household consuming demands(including clothing, food, residence, transportation and service) by using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level survey data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re was a declining trend moving from eastward to westward as well as moving from northward to southwar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HCEs.(2) PHCEs from residence demand were the largest which accounted for 44% of the total.(3)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patial analysis(Spatial Lag Model(SLM) and Spatial Error Model(SEM))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omplex determinants of PHCEs. Per capita income(PI) and household size(HS) were analyzed as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We concluded that PHCEs would increase by 0.2951% and decrease by 0.5114% for every 1% increase in PI and HS,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policy-makers should consider household consuming demand, income disparity and household size on the variations of PHCEs. The urgency was to improve technology and change household consuming lifestyle to reduce PHCEs.
年:2018
出版单位: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6.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数据发展现状、需求和战略建议
机构: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
关键词:适应气候变化;;数据开发与服务;;战略
摘要:适应气候变化对我国来说是更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适应气候变化数据的开发与服务是适应工作的基础,但是目前对其的评价工作较为欠缺。首先构建了适应气候变化数据的结构框架,并从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活动和社会安全3个气候变化适应领域切入,客观评估了我国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数据积累、开发与服务状况,分析了我国气候变化适应的科学数据建设需求,并基于现状和需求分析,对我国在气候变化适应方面的科学数据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
年:2017
出版单位:遥感技术与应用
7.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选择及其主要风险研究
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关键词:气候变化;;适应;;不确定性;;风险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应气候变化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风险是国际科学界和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一方面,自然气候系统的不确定性在显著增加,主要表现在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发生显著改变的周期性现象和长期变化趋势在不同地区所表现出的显著差异增加。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在认识上的局限性,给制定主动应对措施和政策带来风险。文章在梳理我国西部地区现有气候变化适应性选择,包括生态安全、农业生产、林业发展、水资源紧张、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基础上,制定应对措施所需的基本措施。
年:2017
出版单位:生态经济
8.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增长路径研究
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居民生活碳排放;;城镇;;农村;;峰值;;IPAT模型;;情景分析;;中国
摘要: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居民生活部门成为中国第二大排放主体,居民生活碳排放问题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IPAT扩展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对中国整体、城镇、农村三个层面居民生活碳排放增长路径进行情景预测,探究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达峰时间及达峰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基准情景和高碳情景下,到2050年,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均难实现达峰;低碳情景下,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分别是2046年,2045年和2046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73亿t、56亿t和17亿t;强化情景下,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均在2040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63亿t、47亿t和16亿t。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峰值研究是中国能否实现减排目标的基础之一。基于此,提出中国居民生活部门专门性减排举措,如提高居民人口素质、提升居民绿色理念等有助于中国整体实现2030峰值目标。
年:2017
出版单位:资源科学
9.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
关键词: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Morans I;;空间分析模型
摘要:论文在总结划分居民生活碳排放(HCEs)类别的基础上,以中国HCEs量为测度指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1997—2012年人均HCEs进行分析,同时对2012年人均HCEs的空间格局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本结论如下:根据划分方法,HCEs按照碳排放源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按照基本生活需求可分为基本和发展碳排放;按照人类消费行为可分为交通、居住、食品、商品及服务碳排放五大类。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各类别人均HCEs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从空间差异来看,1997—2012年,我国各省人均HCEs表现出共同的空间分布特征。从空间格局分布来看,2012年中国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从空间计量模型角度看,2012年,人均居民生活基本碳排放比重是影响人均HCEs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此外,各地区人均收入和人均GDP的差异也对人均HCEs的空间差异起到正相关作用。基于对中国人均HCEs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为我国制定碳减排举措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有效建议。
年:2016
出版单位:自然资源学报
10.1995-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碳排放的分析与比较
机构: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关键词:家庭碳排放;;城乡差异;;节能减排;;中国
摘要:基于IPCC表观消费量法和投入产出法,测算1995-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家庭碳排放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城乡家庭碳排放总量差距不断扩大,而人均差距减小;城镇逐渐以间接排放为主,农村仍以直接排放为主;城镇煤炭排放比重下降迅速,农村煤炭排放比重仍较大;收入提高使排放结构发生变化,城镇增幅最大的为交通通讯排放,农村为居住排放;人均家庭碳排放的城乡差异方面,东部发达省区较小,西部欠发达省区较大。
年:2015
出版单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1
2
3
4
5
按检索点细分(47)
作者(46)
摘要(1)
按资源类型细分(47)
期刊论文(47)
按来源细分(47)
知网(47)
按年细分(47)
2019年(2)
2018年(3)
2017年(3)
2016年(1)
2015年(2)
2014年(6)
2013年(4)
2012年(4)
2011年(2)
2010年(3)
2009年(2)
2008年(6)
2007年(2)
2004年(1)
2003年(1)
2002年(2)
2001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