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7)
气候变化(6)
碳循环(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7条,耗时:0.074963 秒
1.生育期气候变化对我国水稻主产区单产的影响——基于扩展C-D生产函数的实证分析
机构: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南大学农村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水稻;;气候变化;;单产;;C-D生产函数
摘要:基于扩展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84-2014年15个省份的水稻投入产出及气象数据,探讨了生育期气候变化对水稻单产的影响,并系统考察了气候因素对水稻单产的非线性及区域差异性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一方面,水稻生育期降水增加对水稻单产具有负向影响,但其对不同地区的具体影响有所不同。同时,降水变化的二次项对水稻单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各区域来看,水稻全生育期降水增加对西南地区水稻单产的边际影响为正,而对东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以及华南地区水稻单产的边际影响为负。另一方面,水稻全生育期内气温升高对水稻单产具有负向影响,且气温变化与水稻单产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从各区域来看,气温升高对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水稻单产的边际影响为负,而对东北地区水稻单产的边际影响为正。
年:2018
出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水稻气候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极端降水;;极端温度;;水稻;;气候产量
摘要:为考察湖北极端天气事件的时空变化,采用1980—2014年逐日气候数据,并利用实证分析法研究了极端气候对水稻气候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湖北极端降水量和降水天数均呈下降趋势,极端降水事件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递减。2)极端高温呈上升趋势,表现为极端高温天数和强度增加。鄂北、鄂西易发生极端高温事件。3)极端气候类因素对水稻气候产量具有负向影响,其中,最低气温的极小值每增加1%将会使水稻的气候产量降低0.197%。白天极端高温天数对水稻气候产量也具有抑制作用,其每增加1%将会使水稻气候产量降低0.046%。因此,应加强湖北省极端天气事件易发区在水稻生长期内的气候监测和防范。
年:2017
出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3.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生产率增长——基于HP滤波和序列DEA方法的实证分析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粮食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HP滤波;;序列DEA;;气候产量;;中国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率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1978-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在借助HP滤波法分离粮食生产气候产量的基础上,引入"技术不会遗忘"假定,运用序列DEA方法测度了中国粮食生产是否考虑气候因素两种情形下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指数。研究结果揭示:(1)气候产量围绕"0"值水平线,呈倒"U"型波动特征,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序列DEA分析表明是否考虑气候因素对于测算结果具有较大影响,考虑气候因素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更低,气候因素加重了技术效率恶化程度,但却推动了技术进步;(2)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地区差异明显,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明显更优,基本主导了粮食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引领了粮食生产技术的创新。
年:2016
出版单位:资源科学
4.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粮食;;产量;;降水;;气温;;气候变化
摘要: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利用1984-2013年28个省(市、区)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数据和气象数据实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性。研究表明:1)降水增加和气温上升均对粮食产量变动产生了正向影响。降水量每增加100mm,粮食产量增加0.67%~0.85%。温度每上升1℃,粮食产量增加0.35%~0.41%。同时,降水量和气温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2)降水增加和气温上升抑制了南方地区粮食产量增长,但对北方地区却有促进作用。
年:2016
出版单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5.气候变化、科技存量与农业生产率增长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气候变化;;农业科技存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摘要:本文在对1986~2012年中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农业科技存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农业科技存量的时间演变,并利用FGLS方法对实证模型进行估计,进而系统考察了气候变化及农业科技存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增长趋势,主要靠农业技术进步驱动,而农业技术效率起着阻碍作用;新世纪以来农业科研投入增速明显加快,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差异,并且该差异呈扩大趋势;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而年降水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从空间区域来看,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气温升高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负向影响,而东北、华北、西北和华南4个地区气温升高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除华南地区外,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5个地区降水密度增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
年:2016
出版单位:中国农村经济
6.生长期气候变化对我国油菜单产的影响研究——基于1985-201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产函数;;油菜;;生长期
摘要:油菜生产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利用1985-2011年我国油菜主产区12个省的油菜生产及气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长期气候变化对我国油菜单产的影响。研究表明:(1)1985-2011年间我国油菜主产区气候变化呈现气温升高、降水量略微减少的暖干化趋势。(2)生长期气候变化对我国油菜单产有显著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长期平均温度每升高1℃将导致油菜单产减少0.74%-2.92%,平均降水量每减少10mm将导致油菜单产增加1.64%-13.61%。
年:2015
出版单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7.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与趋势演进——基于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机构: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中国;;农业碳排放;;分布动态;;趋势演进;;Kernel密度
摘要:研究农业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与趋势演进规律对于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合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科学测算31个省(市、区)2002-2011年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上,以农业碳强度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法,系统考察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研究结论揭示:①中国农业碳排放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基于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的差异可将31个地区划分为"持续下降型"、"波动下降型"、"持续上升型"与"波动上升型"等四种类型;农业碳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但降幅差异较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农业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正逐步扩大。其中,东部地区处于高度平均;中部地区扩大趋势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呈"蝙蝠型"变化特征。③Kernel密度估计表明,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下降态势,但降幅相对有限。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差距在变小的同时还出现了四极分化现象;中部地区差距逐渐缩小;西部地区则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总体呈缩小态势但幅度较小。
年:2014
出版单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
按检索点细分(7)
作者(7)
按资源类型细分(7)
期刊论文(7)
按来源细分(7)
知网(7)
按年细分(7)
2018年(1)
2017年(1)
2016年(3)
2015年(1)
2014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