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分类(17)
气候变化(6)
碳循环(8)
清洁能源(1)
碳储碳汇(1)
管理 政策 制度(1)
在“碳中和文献”中,命中:17条,耗时:0.0499748 秒
1.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
作者:李华 ; 马进
机构: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环境规制;;碳排放;;STIRPAT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倒逼减排;;差异政策
摘要:本文选择2001~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计算了狭义和广义的环境规制强度,并基于SYS-GMM方法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视角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考察期内,虽然狭义环境规制强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广义环境规制强度提升显著;整体而言,狭义和广义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的影响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现阶段的"倒逼减排"效应更加明显,中国的环境规制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东部和中部地区狭义和广义环境规制都呈现出显著的"倒逼减排"效应,但西部地区只有狭义环境规制存在"倒逼减排"效应,广义环境规制并不存在。最后针对本文结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年:2018
出版单位:工业技术经济
2.冬季气候变化及对人体影响的研究——以成都近40年为例
机构:即墨市气象局;崂山区气象局;
关键词:成都;;冬季;;风寒指数;;气温;;风速
摘要:利用成都站1969—2003年和温江站2004—2008年冬季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风速气象资料,对近40a冬季气温变化做了月平均、年平均。得出:成都冬季1月平均气温较12月、2月要低,冬季气温、风寒指数呈上升趋势,即冬季有变冷趋势。风寒指数等级持续天数主要集中在较冷和冷等级,呈现出稍上升的趋势,1月明显比12月和2月要冷。
年:2017
出版单位:农业与技术
3.基于IPAT模型和情景分析法的山西省碳排放峰值年预测
机构: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能源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IPAT模型;;情景分析法;;能源消费;;碳排放峰值年;;山西省
摘要: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中国前列,减排压力巨大,合理预测碳排放峰值年,有助于明晰减排目标,为有效设计减排路径提供帮助。本文采用IPAT模型,对山西省中长期能源碳排放量以及峰值年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山西省当前能源与结构状态下,相较于可再生能源年替代率,年GDP增速和年节能率对山西省中长期碳排放影响更为显著,是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年的关键控制指标。在GDP低速和中速发展情景下,山西省碳排放量均可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排放最大峰值量分别为6.6亿t和7.1亿t;在GDP高速发展情景下,预测结果显示,2015-2040年碳排放量一直增长,无法达到峰值年,上调年节能率或可再生能源年替代率0.60%及以上,方可确保山西省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年。
年:2016
出版单位:资源科学
4.中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
摘要:本文以贸易开放影响环境污染的"三效应假说"为理论依据,运用修正的GML指数法将2000-2010年中国省级的碳排放分解为经济规模变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和投入产出结构变动三个部分,然后在控制变量内生性、时间趋势等因素的基础上分别对贸易开放进行回归,以检验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总体上增大了碳排放,主要源于正的技术效应,其次源于正的规模效应;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为负,但不显著;由于环境规制力度的中外差异,贸易开放通过恶化技术效率与前沿技术水平两种路径引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从而形成正的技术效应。
年:2015
出版单位:国际贸易问题
5.试论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保护部人事司;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关键词:气候变化;;适应;;生态功能保护区
摘要:2013年,中国政府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意味着适应气候变化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本研究基于对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上存在的资金支持、工程实施机制、产业机构等问题的现状和成因分析,就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建议:一是建立稳定的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渠道;二是提高适应与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有利于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调整;三是提高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政策的主流化程度和针对性;四是提高生态功能保护区居民的自适应和主动适应能力。
年:2014
出版单位:环境保护
6.云南元谋盆地距今210—120ka间干热气候变化重建
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实验室;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元谋盆地;;倒数第二次冰期;;孢粉;;粒度;;气候变化;;干热河谷气候
摘要:元谋盆地西侧浪巴铺湖相沉积物(厚27 m)ESR年代测定结果显示,浪巴铺古湖存在于距今216±20 ka至122±10 ka,经历了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末期、倒数第二次冰期以及末次间冰期初期。结合粒度、磁化率和孢粉等数据,重建了元谋地区距今216±20 ka至122±10 ka期间的气候变化历史:距今216~185 ka期间,孢粉平均浓度为全剖面最高,出现了喜高温的苏铁科和栲属植物以及指示湿润环境的莎草科植被,表明这段时期气候相对湿热,对应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晚期;距今185~150 ka期间,孢粉浓度迅速降低,1050 cm深处(距今160 ka)孢粉浓度只有8.67粒/100 g,对应倒数第二次冰期盛冰期;距今150~122 ka期间出现数层砂砾石层,草本植物比例增加,气温回升,降水减少,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气候干热趋势显著。考虑到浪巴铺古湖沉积物样品平均孢粉浓度只有34.35粒/100g,认为至少在倒数第二次冰期之前,元谋盆地气候的干旱特征已经十分显著,植被稀疏,末次间冰期以来,气候的干热特征已与现代基本相同。
年:2013
出版单位:地质力学学报
7.森林碳汇发展对策研究
机构:江西农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关键词:森林碳汇;;低碳经济;;对策研究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阐述了森林碳汇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分析了开展森林碳汇的障碍,最后提出发展森林碳汇的对策。
年:2011
出版单位:工业安全与环保
8.南通市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效应研究
作者:李华 ; 李想 ; 狄佳云
机构:丹阳市国土资源局;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南通市
摘要:土地利用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分析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以江苏南通市为例,计算并分析了1999-2005年间这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南通市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建设用地所产生的碳排放每年可达5.798×107t,对碳排放的贡献高达99.4%;耕地每年的碳排放量可达1.948×105t;林地为主要碳汇,其吸收量约为每年17.375万吨(包括少部分草地)。同时对南通市2011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到2011年南通市碳排放会明显增加,面临的碳减排任务十分严峻。
年:2011
出版单位:中国城市经济
9.红河中下游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机构:红河州气象局;石屏县气象局;
关键词:红河流域;;气候;;异常;;特征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调整和人类活动的消极因素影响,江、河流域的气候正不断发生变化。选取红河中下游的元江、元阳、河口作为代表站,利用近40年的观测资料进行线性趋势及异常值分析,旨在找出近年来红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河流域近40年来,年降雨量呈增加趋势,气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红河流域春季有暖干向冷湿过渡的趋势,夏季有冷干向暖湿过渡的趋势,秋季和冬季均有冷湿向暖干过渡的趋势。从异常情况来看,降雨平均每6~7年就会出现异常偏多或偏少年份,气温从20世纪80年代起,平均每4年左右时间就会出现异常现象。
年:2011
出版单位: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0.我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贡献度分析
机构: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关键词:分解分析模型;;比例偏差分析;;二氧化碳排放
摘要:文章基于完全分解分析模型和比例偏差模型建立一个混合模型,并应用该模型研究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排放系数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比较稳定;(2)虽然在1996~2005年间,能源强度是驱动我国二氧化碳减排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它对减排的影响贡献度呈降低趋势;(3)从长远来看,产业结构变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强度将持续增加;(4)经济活动水平对碳排放影响的增长强度是最大的。
年:2011
出版单位:统计与决策
1
2
按检索点细分(17)
作者(17)
按资源类型细分(17)
期刊论文(17)
按来源细分(17)
知网(17)
按年细分(17)
2018年(1)
2017年(1)
2016年(1)
2015年(1)
2014年(1)
2013年(1)
2011年(4)
2010年(2)
2009年(3)
2002年(1)
2000年(1)